浅谈对学生“惩罚”的艺术

时间:2022-06-28 03:34:09

浅谈对学生“惩罚”的艺术

班上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常在教室里乱扔纸片,练过毛笔字的废纸,做过练习的稿子,搽过桌子的脏纸,随手一扔,满地都是。班上的垃圾桶没起什么作用。班主任曾为此大伤脑筋:谁乱扔废纸,罚他捡纸三天,扫地一周。罚来罚去,地上仍是乱糟糟废纸满地。后来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让班委会绘制了“看脚下”一览表,帖在墙上,以监督学生不要乱扔废纸,哪一天发现哪一个学生脚下(自己的座位)下有废纸,便在这张表上该学生的栏目里做上一个标记,每天公布结果。班主任讲评纪律时,第一句话就是“请看脚下”,大家都低头寻找自己座位的周围是否有垃圾纸片。几天后,教室里变得整洁悦目。班主任再也没有为如何惩罚学生乱扔纸屑而大伤脑筋了。

罗曼是个任性、胡闹、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别的同学,弄脏女孩子的衣裙。苏霍姆林斯基决定对这个孩子进行惩罚。他对罗曼说:“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要是成年人,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牢房。我们将采取另一种办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罗曼伸出他的右手,苏霍姆林斯基用一根绷带,缠住罗曼的手掌和手腕,然后把他的手牢牢地绑在衣袋里。苏霍姆林斯基又用同样的办法让同学们绑住了自己的右手,说:“罗曼,我们今天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让我们试一试,这样生活是不是轻松”。这样,一整天,罗曼尝够了这种失去自由的生活。后来,苏霍姆林斯基又给罗曼上了几课,罗曼终于学会了约束自己。

以上两个故事,第一个出自一位班主任的日记,第二个摘自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

罚学生扫地捡纸一星期,这是一种惩罚,只在一览表上标一个符号,这也是一种惩罚。同样是惩罚,却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仔细分析第一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惩罚的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惩罚的量要低于错误行为的程度。心理学家们曾用实验证实,以较弱的惩罚相威胁,去制止个体的错误行为是比较好的。这是因为重罚容易导致对方为自己的行为探求正当化的理由,而回避对其行为的反省和检查。当父母严厉责骂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孩子们常找歪理辩护,这就是为自己行为正当化的表现。罚学生捡纸,学生心里会说:“难道就我一个人丢纸吗?”“别人丢得我就丢不得?”所以,一般来说,本应该重罚的要轻罚,本应该轻罚的最好不罚。要把惩罚的剂量定得与学生的行为结果大小相符。在“一览表”上做标记属于这种惩罚。

惩罚可以使人服从,但不当的惩罚,对方的服从往往只是表面的。在父母的责骂下停止欺负弟弟的孩子,父母一旦不在,就又会去欺负弟弟。要使对方长期服从,就必须不断地惩罚下去。在惩罚大棒下,“不法”行为虽然会停止,然而,心里不服,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会产生反抗行为。这样,惩罚便会成为一种消极手段。罗曼的故事启迪我们,惩罚要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之目的,须使犯错误的学生在经历惩罚的时候,能深刻地认识到错误的性质及其严重后果。罗曼被绑住右手,一整天都不自在,于是他体验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意识到不能再任性胡闹下去了,于是,慢慢学会了约束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惩罚的艺术力量正在于此。

上述两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从“一览表”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惩罚的结果应是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而不是扭曲或泯灭其自尊心。罚学生捡纸三天、扫地一周,被罚的学生整天地背着惩罚的磨盘,忍受着旁人的嘲讽,到最后就会连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了。而“看脚下一览表”这种轻微的惩罚形式,却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栏目里留下那个不好看的符号,为此,谁都在悄悄告诫自己不要乱扔废纸。

罗曼的故事还告诫我们:惩罚虽是令学生不高兴的事情,但如果灌注了老师的满腔热情,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因为他能从惩罚的苦药中尝到爱的甘露。苏霍姆林斯基捆住了罗曼的手,对罗曼说:“为了不使你一个人觉得孤单,让同学把我的右手用同样的办法扎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设计的惩罚里倾注了对学生的满腔的热爱,这种别出心裁的惩罚是一种“热情的惩罚”。

惩罚不是一根无情棒,教师应善于将惩罚化为春风,变成雨露。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几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