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06-27 06:47:25

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如何激活课堂,让语文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以本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要掌握这些特点。注重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原来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如自制力差,好动,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只有把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挂图、模型、幻灯、教学录像、VCD光盘、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三、巧设问题,激发求知欲

精彩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要尽量避免那些思维含量普遍偏低,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低效的(无效)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后出现“无语状态”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问而自答,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品尝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信任、认可,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而这心理活动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这时老师积极的评价、表扬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抓住时机多表扬学生,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佩服、满意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讲解得真细致。”,一声真诚的劝告:“做题可要细心。”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同学的意见相同。”由此还可建立起更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理解和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份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是主动学习的内因,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重视素质教育,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创设艺术情境 激发写作灵感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