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

时间:2022-06-27 03:11:36

语文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教学适应时展的要求,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唤。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则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励创新意识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很好,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却比较缺乏。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但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勤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作文时,针对某一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2.搭建交流平台

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搭建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从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上一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设计 下一篇:从《北方》教学实录谈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