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6-27 09:35:26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及对策

我国的农业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农业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是其融资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农业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的“惜贷”和“慎贷”普遍存在,信贷配给问题突出,使得大多数农业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一方掌握着相关较多信息,而另一方则掌握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较多相关信息的一方占有较大优势,信息掌握较少的一方,则处于不利的地位,会在决策上产生偏差。在信贷融资关系中,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偏好、经营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贷款项目的真实情况以及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都非常清楚,而银行对这方面的信息则掌握较少,显然前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

在银行信贷中,信息不对称贯穿于借贷交易的前后。“逆向选择”主要基于发生在借贷交易之前的信息不对称,而“道德风险”则往往发生在借贷交易之后。“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前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以及贷款项目的真实情况和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不能充分了解,因而贷款利率只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当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时,银行无法获得其所期望的收益或收益率较低,但如果利率水平提高,往往会造成:一方面那些贷款风险较低的借款人因无力或不愿承担较高的利息费而选择退出信贷市场;另一方面,愿意和银行达成借贷交易的恰是那些还款可能性较低的借款人。这时信贷市场的违约风险增加,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也就提高了。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信贷交易形成之后,银行只拥有对信贷资金的求偿权,而无法拥有对资金使用的控制权,银行针对信息不对称势必采取监控手段,但往往因为监控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放弃监控或监控效果欠佳,资金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道德约束,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就会选择提高利率水平或者减少贷款,甚至不贷款,从而使得一部分借款人较易获得贷款,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无法获得贷款,即使银行贷款资源充足,且他们也愿意支付更高利息,从而形成信贷配给。

二、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及原因

(一)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农业企业是对经营农、林、牧、副、渔五类行业企业之总称。一般看来,农业中小企业是指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经营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参照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农业中小企业属于经营规模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各种形式、各种所有制的,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我国的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一方面,他们大多处于急需资金的发展扩张阶段,不仅需要充分保障自身的原料供应,尤其要求保障原料收购期的季节性资金需求,不断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而且还要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因而,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急、紧、小、频”的特点,而投资回收则表现出分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了依赖自身积累,农业中小企业大多寻求债务筹资。但是,来自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表现在:

(1)贷款满足度较低。由于涉农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以下网点大量撤并,农业发展银行的惠农支农业务面较窄,基层邮储在农业贷款上的作用发挥较小,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出现移位,而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的覆盖面较广、也是农村设置网点最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但因其自身实力并不强,根本无法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问题。世界银行曾有统计表明数据,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流动资金只有12%,而农业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更低。

(2)贷款期限较短。目前,农业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最多只能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短缺,而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更新建设均无法得到满足。

(3)缺乏适合农业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青睐的对象,各种金融产品也大多是为这些企业而制定的,因而,束缚了农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前,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主要集中流向于大型农业企业,而每年通过财政和金融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流失无疑又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紧缺程度,使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雪上加霜”。

(二)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许多,既有农业中小企业自身行业风险大,经营管理和信用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外部原因,包括涉农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缺陷等。但是,银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是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由于农业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往往将其内部管理视为秘密不愿意向银行提供,从而影响到银行对其还贷能力以及贷款项目的潜在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形成“逆向选择”;而农业企业一般地处偏远,在中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又缺乏信息的搜寻、监督、执行等方面的优势,一旦获取贷款后的农业中小企业被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所吸引,而改变原来的贷款资金用途,极易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贷款甚至发生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形成“道德风险”。此外,农业借款由于自然风险大、追踪成本高及其它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发生道德风险的机率往往要大于其它类贷款。由于银行的信贷审批和监管成本以及单位交易费用并不因贷款企业的规模大小而有明显差别,基于稳健性原则,从降低贷款风险、提高成本收益率为出发点,当然就会尽可能减少对农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而更愿意把资金贷给银行所熟悉的、政府偏好的本不缺钱的大型农业企业,更倾向于对农业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可见,消除银企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将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降低贷款风险,而且还能使农业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几率得到提高。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解决措施

(一)加强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具体包括: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一方面,农业中小企业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行基本账户结算制度,促进企业开户、结算行为的规范化,使银行能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存款、贷款和结算的情况,提高按时还款能力,如企业因某种原因不能按时还款,应及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明确经营思路、提高信誉,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借贷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2)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据调查,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是最高的,而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又是最高的。因而,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中小企业应增强信用意识,积极进行信息披露,提供完整真实的财务信息,积极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改变其在社会中的信用形象。同时,企业还可以主动请中介机构对自己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等。这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举措短期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际上却最终从自身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了信贷融资的可获性。

(二)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信贷融资,最关键在于商业银行。盈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必然也会时刻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作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如果过分依赖信贷配给将会导致银行的金融资源,尤其是其负债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久而久之,还会损害银行的中介功能。

(1)提高信贷人员农业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基层信贷人员是推动农业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中坚力量,提高基层信贷人员针对农业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的积极性,是农业中小企业是否取得贷款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否则即使银企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企业未必就能取得贷款。因此,金融机构要针对农业企业现实的结构、产业与技术特点,赋予基层行使一定的自主决策之权利,适度调整各级金融机构对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手续要不断简化,避免将信贷人员责任与坏账的发生简单联接,实行尽职免责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而提高信贷人员投放农业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首先,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完整的农村客户信贷管理系统及其风险评估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给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影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减少不良贷款。积极推广先进的贷款调查,同时提高评审和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套适用于农业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信贷调查效率的提高,也可以起到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其次,就要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应加强经验交流,有选择性地引进、推广适宜的金融创新成果,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管理。例如,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和推广供应链金融,探索发挥第三方物流仓单功能,一方面解决了银企信贷活动中的抵押难题和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搭建的行情信息网络平台,为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便利。再例如,金融机构还可以与农业中小企业建立一种以长期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型贷款模式,通过长期接触,充分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这些信息主要涉及借款企业行为、信誉、业主人品素质、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这些具有人格化的“软”信息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等“硬”信息所不能达到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多次搜寻信息的成本,便于金融机构甄别风险程度不同的借款企业,也有助于改善部分农业中小企业不利的信贷条件,尤其是那些因无力提供银行所要求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的农业中小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银企之间还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在商业银行建立“主银行”制度,银行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在企业管理层派出董事、监事等,介入企业的治理,甚至可以直接持有企业的股份。在企业面临困难时,能及时给予扶持、接管与重组。在我国股票和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满足农业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方法。

(3)建立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除了积极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扶持之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建立有助于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积极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进一步放开民间融资市场,积极发展和引进更多的具有产权结构和市场效率优势,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机构,可以比较直接和容易地获得农村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充分了解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经济实力、社会关系、管理者人品等,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尤其在关系型借贷业务上,较之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拥有较大的信息获取优势,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能更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

(三)建立与完善多方位支持体系 具体包括:

(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够重视,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有关农业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帮助其有效融资方面还是一个立法空白,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来支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有关我国信用维护方面的相关法规内容分散,使农业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来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同时,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管理还不到位,诸如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业资格、运营情况、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行业自律等方面,尚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加强。从而提高信用中介机构服务农业中小企业的高效性、合理性。

(2)明确政府的政策导向及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职能要由过去的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尽管近年来,一些扶持农业企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但受益的大多是农业大型企业,而农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状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形成完善的经济与金融政策体系,改善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那些特色农业和朝阳农业,要在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动银企合作,鼓励银企签定借款合同和授信协议,为减轻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负担,应尽可能简化和降低有关抵押、评估、公证等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明确有关财政贴息政策,对商业银行支持农业企业采取减免税收及相关费用的激励措施,提高农业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功率。建立各级农业企业发展中心,联合各相关服务机构,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而这些服务机构反过来也可以帮助银企缓解信息不对称状况,为农业中小企业资金筹措提供服务。

(3)建立与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估体系。如何实现信息对称,获取农业中小企业真实有效的相关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由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尽快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中小企业社会征信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工商、税务、法院、财政、银行、担保机构等密切配合下,尽可能扩大征信信息采集范围,提高农业中小企业采集信息的完整性、科学性。同时,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是由一些规模很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审计师事务所组成的。因此,我国应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制定农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规范,提高评级质量,从而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还要大力发展民间信用评估机构,打破金融机构各自评估企业的局面,以保障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数量少,担保金额小,再加上担保机构本身运行不规范、缺乏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导致担保费用高,手续繁琐,增加了担保的难度。此外,农业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主要办法有:组建由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建立的国家级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按照国际惯例正常运作,专门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问题;加快组织建立地方级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并按企业化运作经营;成立由农业中小企业开展的,一定区域内的、多种形式、具有互质的社团法人担保机构。企业之间互相监督,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帮助解决部分企业因信用问题而导致的融资难;建立专营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各种担保机构组成,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农业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体系。同时,政府对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的公司,应按照担保的数量和风险程度给予适当补贴。当然,政府在不断加强对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加强对担保市场的规范,加强准入制度等健全担保行业的相关法规、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等。此外,要建立健全农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有效化解农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是相对弱势产业,因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目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状况不佳,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补偿力度不大,无法满足农村和农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因而,首先要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其次,要在政府的参与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大力拓展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通过企业、承保单位以及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保费困难问题,尤其要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也可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解决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开展的农业保险项目。还可积极与国际保险机构进行合作,拓宽保险渠道,丰富保险体系。

(4)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平台作用。许多农业中小企业主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足够的融资知识和经验,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也知之甚少,在获取最新融资信息方面更是存在很大问题,因而急需一个可供农业中小企业主进行融资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发挥行业协会的支持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农业中小企业主不仅可以学习融资知识,相互交流,还可以通过协会加强与当地银行的交流,通过将本领域会员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经营状况、融资需求等建成数据库提供给银行,一方面可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调查成本,另一方面,显然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现状,提高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获得性。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农业企业融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财会通讯(中)》2011年第8期。

[2]肖慧娟、秦涛、宋晓梅:《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林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林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3]詹春龙、刘秀鹏、李雅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研究》,《知识经济》2012年第13期。

[4]王宛秋、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上一篇:基于仿生金融学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下一篇: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