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协调发展不仅仅是衔接的问题

时间:2022-06-27 04:55:33

中高职协调发展不仅仅是衔接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协调发展简单理解为就是衔接。到基层院校,往往把这个理解进一步简化,如“几+几”的模式,就是中职要实现升学,学校要实现升格,或者简单概括为大干“五年制”,实际上,这是对衔接的窄化的认识。回到逻辑原点,我们为何要探索中高职衔接?我认为,实际上还是为了系统性地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是根本性的目的,具体怎么衔接是有多种模式的,不可能是唯一的模式,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但是目前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直接衔接上面,包括去年教育部的《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意见》对协调发展的解释是比较全面的,结果具体到实施的层面,还是落到了衔接上,其中十个衔接,大多数停留在直接衔接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能有它特殊的规律,是不是直接衔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认为,可能更重要的还是间接衔接更为有效。如果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或者工程型的人才,可能直接衔接是比较好的培养模式,比如说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但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这种“连读”模式是不是一种好的形式?“贯通”是不是一种可以推广的好的模式?我认为这些就需要打一个问号。怎么解决衔接,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典型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成功轨迹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过一些调研,这类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起始学历都不高,但在后期的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他们一步一步从电大到大学,边工作边学习,因需而学,最终在专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人都获得了国家级的科技进步或创新奖,普通工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似乎不可思议。当问及成功的关键时,他们认为如果不是有在技工学校学习和在工厂工作的经验,那些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因为即便他们能有创新的成果,别人也不敢相信“闭门造车”、“无中生有”的产品设计。我们现在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实际上,没有创新的土壤是不可能长出创新的果实的。这是很典型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成长道路,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一是非连续学程,就是读一段,学一段,做一段,再学一段;二是往复式的培训;三是工学交替,四是终身造就。有人说像这种个案无法推广,但是我要说的是,这在中国目前是一种个案,但从国际经验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在德国这就是一种成才模式,德国的国家法律规定了他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必须有实践的经历,即必须是一种非连续性的培养模式。如果让刚性的一体化模式逐步转化为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模式,就可以让这种个案普及化、政策制度化,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后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我想这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观点链接

张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整合的关联

一、从职业教育性质看,职业教育就是整合教育。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还处在不断的嬗变过程之中。如从1995年“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现在又提“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姜大源先生从职业教育本身性质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反思之余也觉得似有不足。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一种客观描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改变人们面对实际时“怎么办”的焦虑。就是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则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的过程。而跨界缺乏这种功能,它只能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所以我认为,毋宁称职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无可逃遁的必然归依。它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逻辑的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它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

二、从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看,它是一种系统化建构。国家层面的文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有过三次重要表述。第一次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次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次就是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三次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堪称最顶层的设计、最权威的描述。按照马树超的观点,《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则明确采用了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一组指标”,这组指标所反映的就是要求体系应该成为一种多维度的系统化建构。

(三)从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看,必须以整合为逻辑主轴加以贯穿。特征是由概念的内涵所赋予并规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四大特征的命题。开放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旨归。此四者均以整合为逻辑主轴加以贯穿。试想,开放的教育环境不与教育整合,教育就失去了外部的依存条件和支持;而经济与社会发展,离开了教育还能独善其身吗?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没有多元性的教育形式和类别的整合,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吗?职业教育自身的体系如果不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完善,它到底能走多远?体系建构的目的是面向人人的,即“以人为本”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整合加以保证,“以人为本”就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可见,没有整合,就没有体系的建构,也无由彰显体系的内在特征和根本诉求。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三个基本问题 下一篇:职业教育体系的二维路向及其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