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搞好师生关系

时间:2022-06-26 10:18:10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搞好师生关系

摘要: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也就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搞好师生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2-0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一讲到底,为学生筹划一切,事事越俎代庖等,这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那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思想观念,重新调整角色定位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体系的传声筒。学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而不是知识体系的接收器。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关系,通过师生动态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有时又是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自立、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2.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首先要更新课程观。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主导整个教学的人。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的生活积累,同行的教学经验,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等都是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各种体验,在教科书中,在报纸杂志里,在广播电视中,在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积累里......看出语文,听出语文,嗅出语文,品味出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我们所期望的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会水到渠成。

其次要更新方法知识观,教学应该“授之以渔”。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探求、掌握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每一名学生逐渐做到愿学、会学、善学、乐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要实施“指导——自主学习”式的教学策略

“指导——自主学习”式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情,从认识、情感和行为上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探索新知,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实施“三情境”策略: 一是“情境引入”。教师把教材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也可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背景及相关人物、事件等进入学习情境。 二是“情境感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境,如编演课本剧,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课堂上分角色朗读、对话;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音画、录相中感悟教材内容的场面、环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情境练习”。让学生到实地实景中去感受体验教材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如到大街上调查错别字…… 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激情,使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确立目标,使学生学会预习。 一方面,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不同层次的预习内容。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分层次设计预习任务。另一方面,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三步法:第一步:老师扶着走。在课堂上,以一课或一单元为例,学老师的样子预习,包括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第二步:扶着"拐杖"依着走。学老师的样子独立设计预习内容,可与同学交流,征求老师意见。第三步:丢开"拐杖"自己走。按课文内容的不同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计预习题。

3.3培养自学与质疑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课本和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3.3.1激励“敢问”。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同学会笑吗?老师会批评吗?”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成效。因此,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实行“无错原则”:不怕你问错,就怕你不问。特别对后进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2激发“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意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乐问”。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乐问”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欲望。

3.3.3教学“会问”。首先,使学生知道可以怎么问,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问。其次,让学生依着教师的指引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提问更具完整,更切中心。 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得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促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的火花,使认识升华,产生顿悟。

总之,要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就要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开发;给他们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他们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他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获得。

上一篇:开放学生心灵的后花园 下一篇:《月光启蒙》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