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调查:医护人员健康更令人担忧

时间:2022-06-26 06:28:34

职场调查:医护人员健康更令人担忧

在世人的观念里,医护人员懂得防病治病的医疗保健知识,能够及时医治自身的疾病,其职业有利于自身的保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

令人担忧

不久前,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

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有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患有忧郁症,上海一个区中心医院中层干部中就有10人患轻重不等的忧郁症。由此可见,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已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医生为了减少如厕次数

不敢喝水

由于大医院门诊量大,医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厕所(有时医生去厕所会遭到不知情患者的投诉),而这在急诊尤为突出。久而久之,许多医生练就出过硬的“憋尿功”和“耐旱功”。

而肾结石是与饮水量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

不仅在门诊,在手术室、ICU(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在这些需要无菌操作的空间里,医务人员每去一次洗手间都意味着要脱衣、穿衣、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喝水、上厕所都成了奢侈。

急诊医生作息时间不规律

医生是很特殊的职业,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用“忙碌”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每个夜晚,当人们在家悠闲地看着电视的时候,医院却总有灯光。协和医院急诊科郑亮亮说,医生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急诊医生,可以说是医护人员的第一线,加班是经常的,值一晚上的夜班到第二天早上还不能马上休息,还需为晚上接诊的病人查房检查,处理完这一切事情方可休息。虽然在值班空闲的时候可以适当休息,可急诊科所面临的事情是每时每刻,有时还没等坐稳,新患者又来了。

外科医生最易患颈椎病

由于经常做手术,一连几个小时保持低头、弯腰的姿势,外科医生很容易出现肌肉劳损,继而加重颈椎、腰椎疾病。而一台手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常常会让这些医生们一口气干到底再休息,中途不吃饭、不喝水。

“手术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一旦停下来吃饭,反而困乏,还不如一刻不停,反而能保持一种亢奋状态。许多外科医生除了颈椎腰椎病外,普遍还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这与手术中精神高度紧张有密切关系。

过度紧张护士易流产

静脉曲张――小腿的血管突起,像蚯蚓一样爬在腿上,这种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的疾病,也是护士的职业病。在手术室中,一个医生跟一台手术,而一个护士可能要跟几台手术,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在病房里,护士穿梭于各病房,量体温、测血压、打点滴……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地走来走去。

在ICU的都是重病人,工作负荷大,尤其还会面对很多的死亡情况(80%的抢救成功率),平均两天就会有一个病人死去,面对恐怖和不安,许多护士都有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如果怀孕的护士很容易出现先兆流产。

最大威胁当属精神压力

医生有很多显性的职业病,而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乎每个医务人员都反映,对他们健康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的困扰。除了工作本身的压力外,医患矛盾紧张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给医生增加了额外的精神压力。

不少年长的医生都有失眠的困扰。女性的更年期提前,男性下降,而精神方面的问题都是早衰的表现。

抗癌药物危害医护人员健康

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已经有60多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新的抗肿瘤药物也不断推出,但任何一种抗肿瘤药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毒副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申文江指出,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机体细胞的有影响。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特别是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的损害尤为严重,尤其是烷化剂,代谢产物可引起白血病和淋巴病。

申文江对记者说:“抗癌药物的准备过程、针剂安瓿瓶破碎、稀释时的振荡、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这些均可能导致药物外溢而造成危害。抗癌药物使用后的处理过程、抗癌药物空瓶或剩余药物处理不当,会污染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在治疗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如患者的呕吐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浓度的抗癌药物,其污染被服后处理不当,也可能使护士接触到抗癌药物,从而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

医护人员健康状况不乐观

首先是工作环境。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细菌病毒密集的环境中,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如流感、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疾病。

其次是医源性损害。医护人员常接触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放射医师接触的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有损他们的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消毒师、护师、检验师常接触的各种化学药品,其中有些能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而危害人体;牙科医生常接触到汞、铜、一氧化碳、二氧化硅、酸、碱等有害物质,其中有些可以导致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易患药物所致的过敏性疾病,如药物性皮炎,有的可致慢性中毒性损害;外科医生、护理人员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的弯腰,易发生腰肌劳损与急性腰扭伤,易患功能性腰背痛、下肢静脉曲张、胼胝等疾病;康复理疗科工作人员常接触超短波、高频电压等,这些都影响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

第三是社会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医护人员每天服务于千差万别的人群,每天要面对一张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脸孔,每天感受沉重、感受压抑,加之少数患者缺乏起码的就医道德,容易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产生无端的敌视。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另外,临床工作复杂多变,责任重大,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病人时,常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紧张压抑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由于疲劳,医护人员下班回家后不愿活动,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随之减少;加之医院夜班频繁,班次无规律,极易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

最后是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医护人员中,尤其是中青年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自我保健。上海市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中年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患呼吸道疾病、溃疡病、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甲亢、胃炎、肾炎、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也很大;30~50岁的医护人员患癌症的人数也在显著增长。

医护人员

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有专家呼吁,关注医护人员的健康,最重要是从医护人员本身做起。如医院医护人员在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应戴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消毒。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均应严格用肥皂洗手,流动水冲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毛巾擦手。医护人员在操作后,应用工具拾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在处理患者用过的敷料、器械、引流管时应戴手套。

同时,对医护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利用板报、讲课及时医院感染信息等形式,强化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正确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掌握自我防护知识。制定相应的预防制度和措施,并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测。工作中如不慎被刺伤时,用清水冲洗创面后,再对创面用0.5%的碘伏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安全防护用品,重视各环节的自我保护。加强健康管理,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计划免疫,根据自身免疫水平,接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增加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上一篇:打呼噜不等于睡得香 下一篇:减少缺陷儿重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