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性分析

时间:2022-06-26 05:56:55

【前言】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性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融资结构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股权结构的问题,只要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不改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问题就不能完全解决。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实施多元化引导,彻底改变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性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壮大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提升迅速,而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选择显然存在某种客观偏好性,国内上市公司热衷于选择股权融资,这种融资方式选择的偏好性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国内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并对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偏好性进行了分析,对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融资顺序选择,顺序为内源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公司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公司融资风险大小,相比较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税盾作用、风险性比较和成本收益明显占据优势,因此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更倾向于债券融资,而非股权融资。但国内随着上市公司规模和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选择。(1)成本分析。股权融资方式主要成本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司需对外分配利润,国内原先对于上市公司分红并无硬性规定,按照新公布的分红要求,可分配利润的三分之一,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分配利润需扣除10%法定公积金和5%~10%的公益金,故股利最多只能是每股收益的85%,按照当前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30倍测算,股权融资仅需付出成本为每股收益的2.8%,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经营效益并无负担。另一方面是股票发行费用,约为筹集资金的3%左右甚至更低,而债权融资类需付出的利率则最少在3.78%(三年期企业债券),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成本测算和未来风险因素考虑上,上市公司自然出于理性选择股权融资。(2)收益分析。债权融资方式,可因利息抵减带来税收节约收益,单纯考虑税盾因素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负债可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股权融资方式,会因消极信号导致公司价值低估,降低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或当企业的所得税率较低,债权融资的税收收益很小时才选股权融资。第一,股权融资方式带来高溢价资本收益。国内资本市场股权融资采取市盈率法、市价折扣法等,均会给发行人带来高溢价资本收益。第二,股权控制权带来的隐性收益。国内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情况,导致大股东在融资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自行确立对自己有利的融资方式,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大股东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多种方式为侵占上市公司权益,获取控制权隐性收益。(3)资本市场外部环境不够规范成熟。我国资本市场是尚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投机性因素居多,政府审批制度对资本市场发展行政化因素影响,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主体和各种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同时债券市场的不成熟,政府股权融资的政策引导,导致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普遍首选股权融资,而较少采用债务融资,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偏好虽然是企业融资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一种极端的融资行为,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对其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思路

(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融资结构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股权结构的问题,只要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不改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问题就不能完全解决。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实施多元化引导,彻底改变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带来的内部人控制影响,真正使得上市公司融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对于国内债券市场发展,要采取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发展考虑,抛却审批制度真正从市场化出发,让符合条件有意愿的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债券发行选择机会。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加快债券市场软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债券市场。(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监管,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完整性,深化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证券媒介和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积极监督作用,保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4)完善决策与监督职能。探索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及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突出中小股东参与的积极作用,推广实施累计投票制和网络投票制度,建立上市公司良好内部治理结构,有效约束和制约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行为。(5)提高投资者素质。一是加强中小投资者素质教育,提高投资水平。二是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抑制市场投机冲动,减少股权融资市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11)

[2]曾昭武.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01)

上一篇:新时期电力设计院档案管理探索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服务细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