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的关键

时间:2022-06-26 11:54:21

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的关键

【摘要】2012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将进一步探索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利率市场化是打破金融垄断的关键,打破银行垄断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在确保中央对货币形势控制力的前提下,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出发,结合当前的货币形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银行垄断;利率市场化;根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2-0079-03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很早便已成为一个既定的金融改革目标。而从起步到现在,近20年时间过去了,虽然小步慢走,但利率市场化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逐步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允许贷款利率适当向下浮动;国家开发银行和财政部率先尝试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后来几乎所有债券的发行定价都完全市场化;包括利率掉期在内的衍生产品自推出开始便交给市场自主定价;等等。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么多年,无论形势怎么变,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一个堡垒始终岿然不动,那就是存款利率,其上限被牢牢封住。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利率基准的0.8倍(事隔不到一个月,2012年7月5日,又放宽到0.7倍),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利率基准的1.1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降息,与历次不同,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虽幅度有限,却是首次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高于法定基准。

指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温州试点的有些成功经验要在全国推广”;“关于融资成本,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南此可见,打破银行垄断是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打破银行垄断的关键则是利率市场化。

一、中国利率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双轨利率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其实是双轨利率体系:一边是以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管制利率;另一边则是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影响日益深入和广泛的金融市场利率,包括债券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掉期利率等,甚至理财产品利率也完全由市场决定。这种利率体系有相当多不尽合理之处,需要改进的环节很多。其核心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是较强的利率管制,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利率市场彼此封闭。利率体系的当前架构有其存在的内在逻辑,但注定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过渡阶段的产物。而利率市场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完成所需时间会相当漫长,且自始至终两个体系的磨擦难以避免。除此之外,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管制利率的调整与变动并非可以完全自主,受到开放的程度、汇率制度选择、传导机制和利益平衡等多方面的制约。以上因素导致中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非常复杂,不易为外人所理解。

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已经采取了不少举措,包括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可在基准之下有一定浮动等,这些措施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贷款利率上限被完全打开的前提下,201 1年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为6.56%,5年以上也不过7.05%。但当年银行体系实际加权平均贷款利率高达8.1%,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性降低,通过压低利率争夺客户的倾向大大减弱等——这意味着较之存款,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有明显提高。以此观之,存款利率的放开,实为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的关键。

(二)银行理财松动存款利率的根基

金融市场利率早已显著脱离银行利率而独立变动。而最近几年,金融脱媒及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大大松动了存款利率的根基。因为其派生出来的各类理财产品,资金大都来源于存款,但其利率却显著提高,并“随行就市”,实际上相当于间接打开了存款利率上限。

更重要的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涌现,使全社会都直接参与到利率的决定当中,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此前利率的决定局限在相对狭小的传统金融市场参与方,而如今资金的供应方包括普通个人、私人银行高端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方也多样化;资金中介方既有正规金融机构,也包括影子银行;所涉及的基础资产更是丰富多样。这实际上打通了官方借贷与民间借贷、正规金融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隔墙。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率决定已经超越原有的金融体系,超越原有的参与者,相互渗透,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结合更紧密,其结果是资金逐渐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2011年首次出现并持续的u型收益率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变化。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远比通常认为的要高。在讨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时,忽视这一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三)存款利率差异化浮出

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时代就此开启——这是松动存款利率上限的直接结果,也是重要标志。以往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一个面孔。松动存款利率上限政策出台后,短短数周几经变化,银行存款利率开始多样化:活期存款利率均上浮到顶;对于一年以内的存款利率,一些银行维持降息前不变,另外一些银行则上浮到顶;对于两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大型银行多下调至基准水平,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型银行或维持降息前不变,或上浮到顶。对存款利率上浮一般都附加了条件。有的(如南京银行)对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存款才上浮,这是在主动选择客户,通过有进有出完善结构;有的(如兴业银行)对保证金存款不执行上浮利率;还有银行(如恒丰银行)对两年期以上个人存款上浮1.1倍,而对公存款则执行新的基准利率。可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银行的策略意识初步显现。

当然,反观整个过程,银行心态的复杂以及现实的压力也一览无余。银行的第一反应是设法稳定息差,因在贷款利率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存款利率若上升,必定减少净息差。所以,较为自信的银行先是将所有定期存款利率均锚定为新基准,但面对其他行的压力,随后又接连上调至有竞争力的水平。

随着存款利率弹性加大和差异化,定价能力至关重要。一段时间以来,银行早已通过搭配色拉油、购物券、充值卡或实物黄金等方式竞争存款。但定价能力不能完全通过小恩小惠来改善。利率差异化后,需要拼的是服务,服务的差异化决定了定价的差异化,这是关键,也正是各方都希望看到的。唯有如此,银行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存款利率也才能够真正市场化。

因为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贷款利率下浮空间进一步提高,使得在分析利率变动的影响时,首先要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观察净利差、借款成本及存款收益的变化,并需要单独分析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存款利率始终很重要,长期以来,一直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基础之一,是测定其他利率的标尺。现在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还以其为参照。另外,存款余额庞大,影响力强。所以,当利率最终完成并轨后,中国的利率体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可以预期的下一个自然的结果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必将有所调整。

二、打破银行垄断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46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但是其总贷款余额只有5000多亿元,占全国金融系统贷款额的比重不到1%,与民营企业的雄厚实力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明显不匹配。目前,小贷公司的放贷利率水平在25%左右,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高达30%甚至50%,也充分说明了小额贷款领域的供求关系。因此,打破银行垄断,光靠开放民办银行的“旁敲侧击”是远远不够的。“金融市场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总指挥棒”,仅破除垄断显然还不够,银行业虽然准人受限,但总体数量毕竟不少,之所以无法形成充分竞争局面,利率管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金融改革领域的“打破垄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之后,必须要有一个大“突破”,即尽快实行利率市场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资金紧张和银行垄断的环境下,银行实际贷款利率通过合法上浮和财务顾问费的形式大幅上浮,而存款利率只有少部分高端客户可以通过银行理财的形式小幅度上浮。如果不放开利率市场,继续实行畸高的存贷利差,不仅保护银行垄断的延续,同时银行在高利差的驱动下,会盲目追求规模增长,滋生银行资产的安全问题。另外,负债经营是信贷行业的天然特点,由于银行业历史原因形成的竞争优势,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同银行业形成有效竞争,这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非法吸收存款,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首先,利率市场化后,为了吸纳存款,银行间势必展开竞争,而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提高存款利率,如此一来,储户们就会从原来的存大银行更方便,转为存收益最多的银行。届时,不管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得向储户“低头”,储户的利息等收益则会增加。

其次,中小银行由于经营相对灵活、成本低,这一优势就使得他们可以以提高利率来吸纳更多的存款的同时,又可以降低贷款利率,以争取更多的客户。这有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扩张,几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势必要因此动摇。另外,贷款利率的降低,能够直接降低相应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降低经营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率,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谓受益匪浅。

最后,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利润大幅下降的风险,几大银行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主动参与竞争,但竞争不仅是比拼服务质量,更是要“血拼”经营成本。为了能留住客户、以及吸引更多的客户,他们不仅需要提升服务质量,更是亟需降低经营成本,还要降低不合理的收费等来吸引客户,以往饱受诟病的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手续费高、乱收费、霸王条款等问题,以及高管、员工薪酬、福利过高的现象,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打破银行垄断”。国有商业银行才不至于坐吃“垄断”的大锅饭,才愿意与民办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发,而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金融产品的消费者。

四、利率市场化的具体途径

目前,影响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有以下方面。一是当前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以利差为主,一旦放开利差,使得利差缩小,将极大影响商业银行利润,影响银行自我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资补充资本金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其他盈利渠道尚未开发出来之前,利差过低是否会引起高杠杆经营的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介入高风险领域,对部分银行而言不是不可能的。二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不高。一方面,缺乏定价的市场基础,各种信用等级的债券市场尚未发展,市场定价缺乏市场标准;另一方面,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还不发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数据基础不扎实。三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市场结构没有改变,又迫于加强资本约束,大部分银行在事实上仍较重视拉存款,放开利差比较容易引起恶性竞争,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在当前环境下,简单地直接放开存贷款上下限,可能给我国的银行体系带来较大冲击,不利于宏观金融环境的稳定。但放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及打通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笔者认为,在确保中央对货币形势控制力的前提下,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出发,结合当前的货币形势,择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推动市场化利率向实体经济延伸,主要是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二是推出各种利率衍生工具,提高各类利率市场(当前主要是票据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破除市场分割,增强各种类型、期限利率之问的联动关系。

三是逐步降低超额储备利率至零,并由法定存款满足商业银行问的清算资金需求,提高央行利率工具调整的动态性和政策敏感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放开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管制。

存贷款利率影响着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利差收入,当银行在我国融资体系中仍具有绝对支配力时,如何减少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进而对经济的冲击,就成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应进一步推动银行间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以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修改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彻底放开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限制等要求。与此同时,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各类直接融资市场,包括商业票据市场和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体系引入体系外的竞争,协助银行实现经营转型,使银行逐步转向零售业务为主、中小企业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提高非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比重,为放开利差管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应尽快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鼓励银行金融创新及各种理财市场的发展,利用市场力量逐步突破存款利率限制,最终取消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上一篇:溶胶凝胶修饰电极在微孔通道中的电化学行为的... 下一篇:基于OLS模型下苏州市用工荒问题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