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患者伤口的护理

时间:2022-06-26 08:39:45

浅谈患者伤口的护理

【关键词】伤口 护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了人体的整个体表:其面积约2m2,重量约4.5~5kg。伤口或称皮肤组织损伤是临床护土最常遇到的问题,伤口护理始终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预防和处理伤口的结果常常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伤口分类及护理原则

1.1伤口的定义及分类

1.1.1定义:伤口是指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常伴有机体物质的缺失。复合伤口是指皮肤完整性受损,并累及肌肉、骨骼及内部器官较深的伤口称为复合伤口。

1.1.2分类:根据受伤时间可分为急性伤口和慢性伤口;根据受伤累及皮肤的深度可分为部分皮层损伤伤口和全层伤口;根据受伤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或创伤性伤口、热损伤和化学性损伤伤口、溃疡性伤口、放射性损伤伤口;根据颜色可分为红色、黄色、黑色和混合伤口。

1.1.2.1急性伤口,指突然形成且愈合较快的伤口,此类伤口愈合方式通常为ⅰ期愈合,如择期手术切口、ⅱ度烧伤烫伤伤口、浅层皮外伤、皮肤急性放射性ⅰ度损伤、ⅱ度压疮等创面。

1.1.2.2慢性伤口。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组织受伤其愈合过程大于8周,如溃疡性伤口(ⅲ度、ⅳ度压疮,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性下肢溃疡,动脉性下肢溃疡,慢性放射性ⅱ度、ⅲ度损伤),深度烧伤或烫伤、外伤所形成的肉芽创面等。

1.1.2.3部分皮层损伤伤口。创伤累及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伤口,如ⅱ度烧伤或烫伤、ⅱ度压疮。

1.1.2.4全层伤口。指创伤从表皮、真皮一直蔓延到皮下脂肪,有的深及筋膜和肌肉,甚至侵犯到肌腱和骨骼,测量其深度,大部分至少大于1cm,如ⅲ度、ⅳ度压疮,ⅲ度烧伤或烫伤,脱套式皮肤撕脱伤等。

1.1.2.5机械性或创伤性伤口。机械性伤口是各种外力作用的结果,包括择期手术切口、切割伤口。创伤性伤口多为急性创伤所形成的伤口如挫伤、爆炸伤等,可分为清洁、污染和(或)感染性伤口。根据受伤的深度又分为浅表性或上皮性损伤伤口,穿透性伤口、复合伤伤口。

1.1.2.6热力伤和化学性损伤伤口。热力伤和化学性损伤由冷或热、组织损伤性射线、酸或碱引起。皮肤损伤情况取决于受伤持续的时间、作用强度和范围。烧伤、烫伤等热力伤,分上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冻伤也可分为ⅰ~ⅳ级:上级出现红斑、ⅱ级有水疱形成、ⅲ级坏死、ⅳ级有血栓形成,血管闭塞。

1.1.2.7溃疡性伤口。此类伤口属慢性伤口,常由局部缺血、缺氧致皮肤营养障碍所致,如动静性下肢溃疡、压疮、糖尿病足溃疡等。

1.1.2.8红色伤口。指治疗过程中有健康血液的肉芽组织伤口或增生期外观红色的伤口,清洁或正在愈合中的伤口也属此类伤口。

1.1.2.9黄色伤口。指伤口外观有坏死残留物,伤口基底多附有黄色分泌物和脱落坏死组织。一般黄色伤口又指感染伤口。

1.1.2.10黑色伤口。指缺乏血液供应而坏死并有干硬痂的伤口,如糖尿病足下性坏疽、深度压疮表面的坏死痂皮。混合伤口。指红色和黑色混合性伤口,黄色和黑色混合性伤口,红、黄、黑混合性伤口。

1.2伤口护理原则

1.2.1伤口护理的总原则:伤口的良好修复有赖于合理的伤口处理,目的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闭合伤口,完成再上皮化。评价各种伤口处理方法的标准应是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的统一。

1.2.2伤口护理的分类原则

1.2.2.1红色伤口。护理原则是保护伤口及周围组织,保持伤口局部湿润清洁。

1.2.2.2黄色伤口。护理原则是清洁伤口和抗感染,消除脓性分泌物和控制局部感染。

1.2.2.3黑色伤口。护理原则是清创,尽早清除坏死组织。清创的方法因人而异,如高龄、营养不良、慢性病者宜采用自溶清创。

1.2.2.4混合伤口。25%红色伤口+75%黑色伤口处理原则:以清除黑色坏死组织为主兼顾保护红色伤口;25%黄色伤口+75%黑色伤口处理原则:

以清除黑色坏死组织为主兼顾去除黄色分泌物,控制局部感染;50%红色伤口下50%黄色伤口处理原则:以清除黄色分泌物及失活组织为主兼顾保护红色肉芽组织。

2 伤口护理理论与实践进展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皮肤健康的作用和伤口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就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与湿性疗法的建立与发展、封闭敷料的发展与应用详述如下。

2.1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提出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dr.george.winter在“幼猪皮肤的表浅性的上皮形成速度和瘢痕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快了1倍,他首次证实了与暴露于空气中的干燥伤口相比,湿润且具有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应用后听形成的湿润环境中,表皮细胞能更好地繁衍、移生和爬行,从而加速了伤口愈合过程:winter将他的这一研究结果和湿润环境愈合理论首先发表于权威性杂志《nuture》。

2.2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turner报告持续的湿润治疗使病人伤口面积缩小明显加快,大量肉芽组织形成并可见上皮快速再生。knighton也发现应用封闭敷料密闭伤口后,伤口基底床保持湿润状态且形成低氧环境,在此综合作用下刺激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成为肉芽生长的基础。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医疗界尚存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封闭伤口会使伤口化脓,更易感染,因此坚持暴露疗法和干燥疗法。但也有人提出湿性疗法较干燥疗法能更快地促进伤口愈合。当前更多人采用折中的办法:半暴露疗法,使用所谓的“dry-wetdressing”(干-湿敷料)。当然,不同的伤口需要遵循不同的伤口处理原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树立正确的伤口处理理论决定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治疗伤口并非是机械地更换敷料,而是需要不断估计伤口状况,调整伤口处理方法,应用一切可促进伤口愈合的有利因素,加快愈合过程。

参 考 文 献

[1]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5.

[2]邹恂.现代护理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92.

上一篇:三亚市实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成效分析 下一篇:金纳米粒子探针的合成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