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手段与实效性

时间:2022-06-26 07:56:37

“形象”的手段与实效性

所谓“形象”的手段,从小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采用直观的手段,以方便学生的认识、理解、掌握等。

坦率地说,这算不得是课堂教学的“新式武器”。很多年以前,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就已经成为被教师普遍接受的基本方式。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是教学需要的,教师一般都愿意带着实物进教室,通过演示环节,让学生直接观察,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展开。又如,出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排练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对角色感同身受,等等,都可以看做“‘形象’的手段”。我以为,这些做法之所以普遍采用、行之有效,是因为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相吻合,合乎对这一年龄段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目前普遍使用电脑、投影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形象”手段,可谓家常便饭。我的提醒是:务必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必贪多;可以追求赏心悦目,但必须确保务实有效,确保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与上海市闸北区乌镇路小学陈蓓艳老师一起准备《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三年级《珍惜我们的眼睛·护眼习惯巧养成》公开课教学时,面对一些大多数学生不太有感受的生活内容、比较“专业”的知识,于是考虑采用一些“‘形象’的手段”来扫除教学进程中的“路障”。

1.折线图演示视力下降趋势

PPT课件:逐一出示一个学生入学3年来每学期视力下降折线图。

教师:这是我们班一个同学1~3年级6次视力检查的结果,你看了这些数字以后,有什么发现?

学生:数字变小了;视力一点、一点下降了……

课后交流的时候,听课老师大都表达了对折线图演示视力下降趋势的赞赏,道理很简单,让学生一目了然,才更容易引起学生对保护视力的重视。我们假设,如果没有折线图的“视力逐年下降趋势”的“形象”演示,光是老师说理,还真不太容易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有“随年级上升而视力下降”的“趋势”的“直观”认识。

2.效果图显示近视眼看物模糊

PPT课件:逐一出示同一朵花三幅不同清晰度的照片。

教师:好的视力和不良的视力,看东西有什么不一样,你们知道吗?同样的花,好的视力看东西,清清楚楚;视力下降了看东西,比如我们班级的几位同学……(学生:有点糊);如果再视力下降,像老师一样,拿掉眼镜后看东西……(学生:模模糊糊)。黑板上的字看不清楚了,你会怎么办?

学生:调换座位,离黑板近一点;眼睛眯起来看黑板;跑到前面去抄黑板;同学抄完了,借同学本子抄……

课后交流的时候,不少听课老师欣喜地表示:让眼睛好的学生也能感受眼睛近视后看物体的现象,这个方法很好,可以引起学生对保护视力的重视。想想也是,近视眼看东西到底怎么样,视力好的人真还没有体会,老师给出的“直观”效果,多少还是有些“警示”意义的:你愿意自己以后看东西模模糊糊吗?从教学准备的角度来说,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将照片做些处理,给出模拟效果,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还是教师是否想到。小学教学,能够常常想到采用“形象”手段的,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一些。

3.视频截图结合橡皮筋模拟解释近视眼成因

教师:为什么这些不良的用眼习惯会使眼睛变近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教学进程:PPT课件逐一出示眼球变化示意图,教师概要解释瞳孔、晶状体、睫状肌;同时,教师又先后出示1根新的橡皮筋和1根失去弹性的橡皮筋做拉伸演示,解释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

教师:如果读写距离一直很近或用眼时间过长,会使睫状肌因连续收缩而疲劳过度,使晶状体失去弹性,就像用久了的橡皮筋一样,失去弹性。这样,睫状肌就不可能再放松下来,晶状体也恢复不了原样,我们也就——

学生:看不清楚远处的景物了……

课后交流的时候,很多听课老师都钦佩陈老师对近视眼成因“形象”“通俗”的解释。陈老师介绍,她在网上找到了一段简短的视频,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播放视频,专业性还是太强,效果并不好,于是采用截图并结合橡皮筋类比的方式来做通俗的解释。我的感触是:收集一些视频资料以辅助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想到;把收集来的视频资料进行截图处理以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则不见得会被一些老师想到并且用到。我们有时在课堂教学中看到“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不甚了了”的情景,部分原因在于:执教老师以为有了视频资料就万事大吉了,教学准备工作可以粗略了。

就事论事,陈老师的这次公开教学,采用的“形象”手段,技术上并不困难,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这一手,但实际效果确实令人称道:用折线图显示发展趋势,给出的是理性分析,可以让学生有大局观;把图片处理得模糊一些,给出的是感性图像,让视力好的学生知道了近视眼看东西时的感受;示意图结合橡皮筋演示,给出的是模拟效果,通俗易懂地解释了近视眼的成因。从课后听课教师的反应来看,做教师的,一般都能认识“形象”手段的积极意义,也很欣赏陈老师这样的行之有效的“直观”效果,毕竟,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理解起来方便多了。

我想,这里是有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的:你想到采取这样的手段了吗?还是需要回到一句老话:要研究学生啊!知道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怎么样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领会、接受,然后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形象”手段,好的效果,有了!

最后特别想重复的是,在今天的小学教学中,电脑技术让“‘形象’的手段”变得如此方便,我们更需要多多地关注“形象”手段的“针对性”,追求“形象”手段的“实效”!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上一篇:如何全面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数学教学目... 下一篇:作文教学情智大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