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锅庄舞的发展及表演形式

时间:2022-06-26 06:08:51

浅析锅庄舞的发展及表演形式

摘要: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藏族地区既古老又广泛的民间歌舞艺术。本文是对锅庄舞的发展及表演形式谈到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锅庄舞;藏族;表演;受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94-1

一、锅庄舞的起源

现根据藏学家的推论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早期的锅庄舞与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锅庄舞逐渐从仪式中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是一种以歌伴舞、有舞必歌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携骡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常常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走一天的劳累与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环境。

可以得出,锅庄舞最初源于生活劳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盟誓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中的舞蹈,并被广大民众接受,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得以传承和保存,成为藏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当地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智慧的结晶。

二、锅庄舞的发展

锅庄舞又称为“卓”,由于各个藏区方言的差异,也有称为“刺啦冬”“果卓”等,但是大多数藏区都称为“卓”,有些地区即使不用卓的称谓,也能明白其含义。从舞蹈发展史的角度看,“卓”最开始是对舞蹈的总称,主要是在祭祀仪式上进行表演,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舞蹈的风格各异,种类越来越多,才有了现在这种舞蹈专用的名称。现今,藏族锅庄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三、锅庄舞的受众群体

任何一种文化能够扎根并流传到现在,必定有它的受众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接受再到传承,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保存。如果一种文化,没有人去接受它,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定会消失。

所谓民间舞蹈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舞蹈。藏族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歌舞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锅庄舞是一种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舞形式,深得藏族同胞的喜欢。藏族聚居在我国的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交通不便等,这些艰险的环境因素造就了藏族人民互帮互助、共同劳作的性格,锅庄舞是一种圆圈歌舞形式,从中透露着藏族同胞的性格。锅庄舞在藏民族间产生、发展,也显现出了其特有的魅力,各种节庆日、婚嫁礼仪、宗教祭祀活动中都可以见到锅庄舞的身影,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壮观。在藏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锅庄节或者锅庄舞比赛的活动。例如阿坝州马尔康锅庄节、甘孜州新龙锅庄节、青海省锅庄舞大赛、昌都赛马会等等,这些锅庄节、锅庄舞比赛的出现,更体现出锅庄舞在藏族中的普遍性。

藏族锅庄舞以其自娱自乐的特点在藏族同胞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广泛流传。它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它给予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们无尽的欢乐。社会是在各种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四、锅庄舞的表演形式

锅庄舞,是藏区流行的一种圆圈歌舞,根据我国藏族的分布地域不同,每个藏区的锅庄舞又各具特色。锅庄舞在各藏区的形式不一,但又有许多类似之处,其基本形式是:男女围成圈跳舞,通常是男在前,女在后,一边轮唱一边舞蹈,是一种集体舞蹈,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都可以同时参与,常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善歌者手摇响铃在队伍前引歌领舞。

总体来说,锅庄舞可以分为三段式:序舞,舞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运步,步法不重,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就进入慢板卓舞;慢板卓舞,平稳缓慢,注重造型,几乎每个卓舞动作都有瞬间的舞姿造型控制,这种舞姿造型是形成慢板舞姿韵律的主要因素,慢板的速度随着情绪的高涨逐渐加快,并进入到快板卓舞;快板卓舞,是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壮观场面,舞者时而围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犹如雄鹰在蓝天翱翔,无拘无束,时而奔腾快速,时而挥起衣袖,犹如群马奔腾、豪放不羁。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美。无论是脚步的悠、拖、踏、点,还是手的拉、甩、挥,都必须要做到稳、准、柔、健。也就是说,卓舞的动作要稳重,不要矫揉造作;要准确,不要大起大落;要刚柔相济,不要漂浮柔媚;要健壮有力,不要无精打采。当然,在不同的藏族地区这种舞蹈形式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参考文献:

[1]周瑾.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J].中国藏学,2002,(04).

[2]杨雪晴.陇南白马人圆圆舞与康巴藏区锅庄表演形式的异同[J].甘肃高师学报,2010,(01).

[3]喜饶尼玛,石竣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丽娜,女,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天山风情――探幽神秘的维吾尔族舞蹈 下一篇:孔雀舞的发轫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