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的发轫与创新

时间:2022-09-20 12:36:02

孔雀舞的发轫与创新

摘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孔雀舞,在复苏与成长的足迹中,蕴育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三部孔雀舞蹈佳作,金明的《孔雀舞》、杨丽萍的《雀之灵》和争议性极强的《碧波孔雀》,几乎串写了孔雀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

关键词:舞蹈;孔雀舞蹈;发展与变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92-2

中国的孔雀舞从唐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仅诞生过众所周知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众多的舞蹈精品,而且形成了“独此一家”的舞蹈语言和舞台表现形式,由此百雀争鸣的形式愈演愈烈,孔雀舞蹈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更为重要,因为一类舞种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类舞蹈思潮的演变史。

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十年“”,中国民族舞蹈完全归于沉寂后,编导金明的《孔雀舞》充分挖掘了女性魅力,其动作元素清晰可见,舞蹈结构有起有伏,舞蹈轮廓越来越明朗。孔雀舞的发轫,也始于这一时期。孔雀舞本来就是舞蹈文化中重要的舞种之一,在舞蹈文化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一时期的孔雀舞即是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急需完善的独立的傣族舞蹈种类,它对孔雀外部形态的描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处在发展初期的《孔雀舞》得到了舞蹈研究者的认可和人民的青睐。金明姿态稳健、神态安详的《孔雀舞》,俨然一壶老酒,精心雕琢,味道自然醇香,在早期孔雀舞舞蹈创作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孔雀舞的发展和提高,也标志着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舞蹈复兴意识的强化。

同时期孔雀舞的形象更加明朗,杨丽萍的《雀之灵》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高超的技巧闪耀着民族舞蹈的风采,高昂的孔雀“手舞”昭然若揭,独特的“孔雀语言”十分贴近观众的审美习惯和美学趣味,大受观众欢迎并且长盛不衰,一时间,《雀之灵》几乎成为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写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傣族舞蹈极度民族化的特征,从出现就已经明确地存在着了。《雀之灵》的演出在人物造型及动作姿态等诸多方面都是力求合乎真实孔雀的写照,杨丽萍的扮演甚至连神态都很神似,这应该说是她悉心体验生活的结果。杨丽萍对孔雀舞蹈的透彻理解和悟性,保证了孔雀舞的纯粹性,提高了早期孔雀舞的艺术品位,对提高孔雀舞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起着极重的影响作用。自此,严肃有余又不乏生动活泼的《雀之灵》成为杨丽萍的代表作之一,她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孔雀之王”。

孔雀舞在人类舞蹈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至今还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已成为舞蹈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孔雀舞的进化过程在让人期待的同时,本身的娱乐功能慢慢隐现了出来。改革开放以前,在寻找任何一种有地位的舞蹈时,会发现那些有创新、有价值的舞蹈精品像被风吹过的芦苇一样,一片片倒下了。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山崩地裂九死一生的曲折,舞蹈则从被批判的对象一列迅速翻身,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稳步发展,舞蹈原创剧目大量出现,政治因素消失,与灾难连接过的中国舞蹈被消费时代赋予了新的特点,娱乐化与竞争性导向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质。当今社会,舞蹈的休闲娱乐功能是非常明显的,舞蹈大众娱乐化比重倾向尤为突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舞蹈编导不自觉地接受现代思潮和流派的影响,在现有孔雀舞蹈作品成功范例的影响中进行着独立的创造。2005年,中国歌舞团出演的大型绿色原创中国歌舞《秘镜之旅》中的孔雀的独立舞段《碧波孔雀》,因其着装大胆、感官及娱乐化的强烈刺激,引起人们的驻足评论。《碧波孔雀》曾一度被认为是消费时代的舞蹈文化下移。“文化下移”这个词用得很重,首先全面否定了孔雀的现代化呈现方式,甚至是对孔雀精神的不恭敬对待,对于执著追求传统路线的民族舞来讲,脱离了孔雀特有的动作语汇,无疑是深重冒犯的。一些与之相悖的声音则认为,《碧波孔雀》的适时出现使原本单项延伸的创作路线更为开阔,编导从丰富了摄取孔雀舞蹈动作元素的角度,使传统民族特色极度浓郁的现象得到平衡。在具有强力惯性的传统孔雀舞的威严下,最终顺利实现蜕旧变新,《碧波孔雀》的舞台时空表现充分自由,舞美效果耳目一新,舞台动作更加强烈鲜明,艺术风格比较大胆,这群另辟蹊径的“新孔雀”引起了青年团体的共鸣,一时间成为争相模仿传播的对象。

质疑是每一部舞蹈佳作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必然关口,尚处在质疑声中的《碧波孔雀》,并非一无是处,其摆脱传统、获得新生的过程,具体来说为:在价值观上,打破了传统的“威严”“正统”“保守”的束缚,使孔雀舞成为不再严肃的艺术,更加注重舞蹈的表现功能和舞台效果;在舞蹈内容方面,摒弃了模仿孔雀的外部形态,由展现少女性感身段的动作所取代,映衬了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在舞美人物形象方面,传统的素雅灯光和含蓄的孔雀服饰退出了现代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青春靓丽、迷人性感的现代新人和大胆的“露脐装”。整部作品既充满了现代的气息,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标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事实证明,舞蹈要繁荣,离不开多样化探索和创新。

从金明的《孔雀舞》、杨丽萍的《雀之灵》到“时尚感”十足的《碧波孔雀》,角色以性格分为三“派”:一个温文尔雅,优柔华贵;一个瑰丽独特,技艺高超;一个活泼开朗,明艳动人。又仿佛是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写情,一个重写境。不管是“娱神”还是“娱人”,都各有特长,各有流弊,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殆尽。

各个孔雀舞蹈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从时间层面比较,有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现的原始素材作品,有80年代之后出现的朴素自然,真实细腻的民族精魂的作品,和21世纪以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作品。就现有成果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孔雀成品舞蹈,由于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占有了丰富的材料,内容较丰硕,而《孔雀舞》相对来说薄弱得多。其薄弱的表现是舞蹈语汇多集中于原始素材的展现,且技巧偏少,舞台呈现较单一,因而只在当时产生了大的影响,这种状况的出现,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在现有的孔雀舞舞蹈作品中,无疑《雀之灵》的知名度为最高,整部作品技艺娴熟,灵动自如,时长六分半钟,可以说是孔雀舞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

孔雀舞的发展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直至今天,中国的舞蹈家们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探寻着民族舞蹈的道路。总之,推陈出新代表了一种有别于旧剧目的舞蹈观念,代表了一种有别于旧剧目的新的舞蹈思潮和创作方法。民族舞的本质或许真的就是一种生活、一种热爱,或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某种情感罢,喜欢这样一段话:“当一部作品被评论家分析得七零八落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因为她已没有了生命而只是一个标本,好作品一定是对灵魂的触摸,是对心灵的关照,是对人性的深入而没有止境的开掘。”从民族舞的角度看,作为小乘佛教一种神鸟的孔雀舞,最大限度地宣扬了拟鸟兽舞蹈的雍容华贵,拥有昂头便可“望穿天空”的娱神形象,而走商业模式道路的娱人孔雀,则更加迎合了市场发展规律,可以将其定义为――诱惑与创意兼具的成功的商业化舞蹈。

关于舞蹈的商业化问题,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大型体育晚会开创者、中国音乐剧专业创始人之一的吕艺生老师,在2013年3月“青年政治干部学院的专家讲座”中曾这样讲:“中国的经济很复杂,我们有市场化的团体,也有非市场化的团体,现在很多的团体变成了集团,大发其财,真的有好的效果吗?当然,市场化的团体也有蛮好的,这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不和谐因素是微弱无力的,沉溺于利益的舞蹈与纯粹的舞蹈艺术不可能有交汇;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双向发展态势的中国舞蹈虽然平行前进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保留着长久的社会共存性。在快速流变中生存的中国的舞蹈家们,必将在创新、传承与保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因为他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在保持民族舞蹈传统的基础上,互相吸收艺术营养,取长补短,改革创新,使民族舞蹈不受时空限制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作者简介:

王森,女,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写作与批评。

上一篇:浅析锅庄舞的发展及表演形式 下一篇:关于民间舞表演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