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契机,沟通语文和生活

时间:2022-06-26 05:44:11

寻找契机,沟通语文和生活

摘 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生活乐事引入口语训练;将生活琐事融入课堂教学;将生活趣事纳入课堂训练;将生活小事列入写作范围,从而沟通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52-01

语文的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小学生天性活泼,对生活环境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

一、将生活乐事引入口语训练

语文知识不只在课本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生动多彩。只要语文老师擦亮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身影,如读书、看电视、与人交往、做家务等都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这就需要教师睁大发现的眼睛,尽力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在广阔的天地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非常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学习语文知识。比如,笔者一直提前三分钟进课堂,让学生讲一讲遇到了哪些高兴的事、家庭中有什么喜事、亲戚朋友有哪些值得祝贺的事情,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营造一种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长期坚持,善于表现的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不善言辞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慢慢得到了提高。

二、将生活琐事融入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并非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其实,教材与生活紧密相连,教材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教材的延伸,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情感世界,应以课堂为起点,在探究书本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琐事融入课堂,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相互交融,实现对生活的回归,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语文课堂中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歌颂伟大母爱的文章,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平时,学生都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却往往不能感悟到那份爱的诚挚和深沉,把父母对自己的爱视为理所当然。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想到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在外经商、打工,于是,让学生回忆与父母分别的情景,重温父母临别时的叮咛,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当时有几个学生竟然热泪盈眶,说自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爱,身在福中不知福,表示今后一定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再也不缠着父母给自己买礼物,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用熟悉的生活搭建起语文学习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藏了语文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将生活趣事纳入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只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的飞跃。需要说明的是,语文教师不能把知识点简单罗列,让学生进行琐碎机械的训练,这样,只会让学生厌烦,收效不大,违背了语文训练的初衷。语文训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表演、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掌握知识。

笔者在教学《木兰从军》《半截蜡烛》等文章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补充、加工,编写课本剧,请学生走上讲台,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热情很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写剧本、分角色、背台词,积极准备。上台表演过程中,表演的学生尽情演绎,观看的学生仔细品评,哪些地方很精彩,哪些地方不到位,都在演出结束后一一指出来。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认识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和表演水平。

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利用机会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成语接龙、办手抄报等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将生活小事列入写作范围

写作就是写生活,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值得记录、写作的事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广泛搜集生活素材,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如阅读课外书籍、收看电视新闻、参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从周围世界寻找写作材料,坚持写作,如成长日历、内心体验、对社会问题的评论等。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要求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每天动笔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日记中无病的情况,笔者一方面用优秀日记做示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每天记日记,在毕业的时候,记满了厚厚的好几本。

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不仅仅是课外练笔,也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要时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杨春平.实践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上一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两难困境的探讨 下一篇: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