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特征

时间:2022-10-22 01:25:40

简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特征

摘 要 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如同人的社会化一样具有人类性和双向性。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还具有三个统一性:(1)心理行为与生理年龄的统;(2)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3)主动性与约制性的统一。

关键词 心理 社会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既是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在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产生、成熟的过程,也是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精神在大学生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不断被丰富、被超越的过程。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得大学生能够用健康的心理指导自己的行为,旨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1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列宁在谈认识与对象的一致是一个过程时曾经指出:“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思想不应当认为真理是僵死的静止,是像精灵、树木或抽象的思想那样没有趋向的、没有运动的、惨淡的(灰暗的)、简单的图画。”列宁在这里虽不是直接论述社会心理问题,但其思想完全可用于社会心理的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要被人们所认可,它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否则它就不会被人们所普遍采纳。而要做到与社会生活实际相一致,就必然会像所有认识活动一样是个复杂的过程。

2具有人类性和双向性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如同人的社会化一样具有人类性和双向性。首先,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性的活动。各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会面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有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实践。从而,在他们各自的心理体系、实现心理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方面,程度不同地多少包含某些全人类性的因素。其次,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的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心理的外化与社会心理的内化,所以,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同时又具有双向性。

3具有三个统一性

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还具有以下三个统一性:(1)心理行为与生理年龄的统一。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均应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社会化健全的大学生,其认识、情感、举止都与它所处的年龄段相统一。心理社会化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喜欢探索、反应敏捷。如果每个大学生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但,如果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个体心理社会化不健全的表现。

(2)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阶段性,是由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生理过程的阶段性以及大学学习生活的阶段性决定的。正因如此,社会往往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提出不同的心理社会化目标,要求大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调整。例如,社会要求大一的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这种生活与高中之前完全不同;要求大二的同学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大学规划,而大一时期所制定的生涯设计往往过于盲目;要求大三的同学在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为大四或工作或考研着重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要求大四同学为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岗位进一步深化专业素质,并准确定位自己的“求职圈”,即使考研也要做好或成或败的心理调节,防止心理失调。

(3)主动性与约制性的统一。主动性与约制性的统一,这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在机制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心理社会化既是大学生个人的活动,又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在心理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人的主动成分和社会的约制因素是互相作用的。

所谓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是指心理社会化的对象――大学生个体――把心理社会化当作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进行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这种主动性表明大学生个体对他所处的社会生活心态的承认、认识和选择,它一般包括自发和自觉两种成分。但是,心理社会化并不是大学生个体的自发参与、绝对自由的选择,在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过程中还具有约制性,这种约制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法律的强制,又包括道德的规范,同时还包括社会历史条件、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生活规则、社会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它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一切“他律”的总和。

主动性和约制性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不是绝对排斥的,而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对社会心态、社会行为的能动选择,往往是以“他律”为前提并在“他律”的范围内进行的。可见,约制性制约着主动性,规定着主动性的展开,社会的影响和约制是促使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的巨大力量。然而,法律、道德、传统习俗等,只有通过个体心理的内化,即被个体认识、接受并转变为行动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因而,约制性要靠接受这种约制的能动性来维持,否则,约制性就不可能发生效应。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社会的约制性共同机制的结果,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反之,如果只讲社会的约制性,否认个体的能动因素,也是不利的,那将使大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不可能正常地实现心理社会化。

上一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下一篇:浅议手持终端在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