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技跆拳道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

时间:2022-06-26 02:41:19

论竞技跆拳道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5-000-01

摘 要 本文分析大学生竞技性的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对策,以竞技跆拳道的发展和专项特点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跆拳道的专项特点和跆拳道的技术动作,了解到跆拳道由于技术动作,训练量过大,保护不好,意识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容易造成身体上的运动损伤,所以针对其运动损伤和恢复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竞技跆拳道 运动损伤 恢复 预防

竞技跆拳道的运动形式趋向多样化,而且在国际跆拳道新版规则的导向下,动作技术越来越体现出高难、复杂多变的特点,也正是因为由于竞技跆拳道在较快的节奏完成击打及得分,所以才使这项运动越来越受欢迎。在国际的新规则和新要求下,竞技跆拳道对技术动作上要求极为严格,不仅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还要提高它的观赏性,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精彩性,运动员们就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运动损伤的机率。因此,科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防止意外损伤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大幅度降低运动损伤的原因,并将运动员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让竞技跆拳道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受到机械性和物理性方面的一些因素造成了身体上的肌肉或者肌腱、人体组织器官上的破坏或者是生理上的紊乱,影响了人体的正常运动,称之为运动损伤。

二、竞技跆拳道运动的损伤原因

(一)竞技跆拳道运动项目的特点

首先,竞技跆拳道动作的难度大、变化多、技术要求高。其动作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对动作要求极为的精准。其中,不仅柔韧性和协调性是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基础,而且力度和力量更是它的核心,用耐力作为保障来完成这些动作的。其次,竞技跆拳道是是以无氧为主,有氧为辅的一项运动,它运动时间很短,但是强度极大,需要强大的爆发力,但是对它的动作连贯性、流畅性和动作的衔接性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富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致于对竞技跆拳道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二)准备活动不合理

不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结合的不好,或缺乏专项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时间间隔太长

(三)技术动作不规范

参与者对技术的掌握不熟练,在技术动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就是因为这种错误动作长期存在,没有及时的改正,就很容易引起身体上的损伤。

(四)身体的功能状况不良

可能由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不行,或者是因为其本身带病阶段,睡眠和休息不好,营养跟不上,造成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下降,这时如参加剧烈运动就会出现反应迟钝等一些情况,间接造成身体损伤。

三、竞技跆拳道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及相关动作

竞技跆拳道在体育项目中,是一个新型的体育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极为严格,运动员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和长期的正规训练才会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身体素质等方面和训练等方面的原因,身体达不到这种难度,然而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从长期的学习实践来看,竞技跆拳道的损伤部位在身体的下肢部,受伤性质以关节韧带扭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肌肉拉伤、闭合软组织损伤、擦伤等等。

竞技跆拳道中关节损伤。竞技跆拳道大部分动作都是各种快速的弹腿踢击高腾空大幅度的跳跃踢击及各类腿部支撑做动作时,由于下肢承受的负荷过重,以致损伤部位在下肢,比如运动员在做高腾空用脚落地时,下肢的脚踝关节所受的力是很大的,当这个重量长时间施加在正常的身体承受范围外,就会造成身体的直接损伤。

四、竞技跆拳道运动损伤的处理恢复方法

(一)竞技跆拳道中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恢复方法

如果运动员发生了关节韧带扭伤,先制动、止血、止痛,伤后立刻冷敷,再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冷敷可以用冷水淋洗伤部,有条件的可用氯乙烷或冰袋,这样可以使锻炼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并有减轻疼痛的作用。然后再加强运动员的营养,外敷中草药和对伤痛处的定期按摩,让其快速恢复。

(二)竞技跆拳道中肌肉拉伤的处理、恢复方法

肌肉拉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少量肌纤维断裂者应立即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如果是重度肌纤维断裂者,在加压包扎后立即送医院进行手术缝合。在恢复期间应加强相关营养量的摄入,保持愉悦的心情。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的竞技跆拳道运动损伤发生率很高,但是教练员要注重其科学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其损伤的原因和动作,在运动损伤发生时,要及时科学的处理,大大的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从而保证训练、比赛、表演的顺利进行。

(二)建议

要根据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平时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根据参与者的身体情况,加强医务监督。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发放[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北京体育学报.1993.

[5] 刘益群.田径运动员过度疲劳的恢复手段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97.

[6] 黄志豪.运动过程中的疲劳与恢复[J].中国体育教育学报.2007.

[7] 林宏牛.体育与健康[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普通高校网球专选生体能训练与比赛负荷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市场分析的上海市体育彩票销售薄弱区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