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游的外语能力对异地文化沟通的影响:以澳门为例

时间:2022-06-26 12:57:22

浅谈导游的外语能力对异地文化沟通的影响:以澳门为例

摘要:在旅游活动中,外语导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主要接待的是海外游客,这就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旅游。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导游的外语能力水平以及旅游文化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更高,而且其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也要更强。只有熟知中西文化的特性差异,提高主体文化意识以及对异地文化的敏感性,跨文化的旅游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外语导游;异地文化沟通能力;澳门旅游业;影响

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大力发展,跨文化旅游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时尚。而作为这种文化的形象大使的导游,其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必须广阔,对不同国家的环境、文化背景和等都要有所掌握,更要对语言的沟通技巧熟知,这样游客才能更好地与导游进行互动交流。

一. 在跨文化旅游中,外语导游的重要性

在澳门,外语导游指的就是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发出的外语导游工作证,受旅行社的委派,根据接待的计划,从事陪同海外旅游者(团)进行游览、参观等的工作人员。在我国,有句话能很形象地说明外语导游的重要性,即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1]。外语导游在旅行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沟通、协调海外的旅游接待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旅游接待的工作中,其业务是核心。旅游的消费过程指的是给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最基本的服务,虽然这些都是除旅行社以外其他的旅游部门运营的,可能够串接起这些服务且有效地运行下去,使各种产品及服务都能售出,得到收益,此外在旅游过程中也能满足外国游客的不同需要,所有的这些活动的安排依靠的都是外语导游[2]。如果导游的外语能力不强,则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旅游接待工作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二. 澳门外语导游的现状

1.外语导游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

(1)外语导游稀缺。随着澳门近几年来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多,外语导游会变得非常少。至2011年年底,澳门有157间持有效准照的旅行社,全澳共有1,518人持有旅游局发出的导游工作证,这些导游人员分别能以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韩语、泰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福建话及潮州话接待旅客。但外语导游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在旅游的旺季,导游人员不足仍然是目前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不能有效地适应澳门国际旅游的发展需要。

(2)大量缺乏小语种的导游。随着不断普及的英语教学,英语导游在外语导游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但小语种的导游却极度匮乏,像泰语、法语、德语、俄语、韩语等等。澳门是一个开放的、与国际旅游业高度接轨的城市,有很多的客源国,如俄国就是其中之一,但俄语导游却很少,等到了旅游的旺季,有不少旅行社就会出现满世界找导游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澳门旅游业的发展。

2.外语导游没有很高的人才素养

外语导游从事的一种异地文化沟通的工作。首先,在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游客纷纷而来,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而外语导游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需要翻倍增长;其次,境外旅游的国家也不断增多,地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思维能力的差别,带来了各种冲突和矛盾,这就要求外语导游的应变能力更强[3]。而澳门外语导游人才却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其一,没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参加导游资格证的考试,目前专业的导游只设立在澳门旅游学院属下的旅业及酒店业学校这一所高职高专的公立院校中,再加上导游的工作非常辛苦,报酬也不高,即使有高的学历但也不愿做导游。其二,中高级以上的导游很稀少,结构严重失衡。

另外,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导游有了拿回扣、强行购物的另一称号,外语导游的个人素养使涉外旅游业的形象受到了直接的影响[4]。

3.外语导游流失的比率严重。有不少人员取得导游资格证的目的只是为了景点的优惠入场及免费门票,并不是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导游员,这是不能否认的。当前,旅行社导游人员(含外语导游)的严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在导游行业,吃青春饭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现在从事在一线的导游人员基本上都不超过35岁,这也是最好的解释。另外,有的旅行社给导游人员的待遇比较差,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也就不可能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等到了一定时期,就会换行,从事其他行业,而活跃在第一线的优秀外语导游就更微乎其微了。

三. 文化差异在旅游主体上的体现

1.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导游作为翻译人员,在自己的言行中也好,在对服务对象翻译交流中也罢,都要认识到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所运用的社会语言规则也不尽相同,这是很重要的。在打招呼、感谢、祝贺等方面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言语行为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规律,即使是同样的境地,一样的社会功能,其言语的行为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在汉语的称谓中,均可用头衔来统称职称、职位等,但在英语中却不能,中国学生在称呼教师时,常用的就是“Teacher Wang”,但在英语中这些称呼是不存在的。汉语中,我们可以在不知道对方姓名时,根据外表的给予“大叔”、“大哥”、“大娘”等的尊称,但是英语中却是以“Sir”或Madam”作为尊称。还有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在打招呼时谈论的话题也不一样。像美国人会以天气为话题进行问候,之后会谈工作或居住等。而中国人通常会以“你吃了吗”作为对话的开始,然后可能会谈到家庭状况和子女等,很多时候,中国人所谈的这些会被西方人认为是了打探别人的隐私。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别人请你吃饭时会习惯性地说:不,即使心里很想接受,但也是在经过多次的邀请之后再接受。但对于美国人而言,是对邀请的明显拒绝。足以可见,对跨文化的外语导游而言,了解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甚至比外语本身还要重要。语法错了、语音错了、用词错了,这些不会给对方造成影响,相反会以为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而如果是语言使用规则出现了错误,没有及时说出“祝贺”、问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或者是对问候语相反的表情等,这将是别人眼中没有素养的表现,认为这是在触犯他人的人格。

2.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都普遍存在礼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讲究礼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礼貌原则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异地文化的沟通中,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准则行事,否则矛盾必然会产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自古就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在交往中的礼貌准则较于西方国家,差别甚大。不管是礼貌的原则、礼貌的涵义,还是礼貌在社会上与人们的地位关系等。像: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在互赠礼物时会降低自己所赠的礼品,在款待别人时也会很谦卑地降低自己准备的佳肴,在公众场合演讲时,不少人都会谦虚地说:“其实,我也没有更好的要讲,只是随便说几句,浪费大家时间了!”等等,这些言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有教养的,而让西方人看来却是摸不着北,不能理解。他们就会想:“既然没有什么要讲,又浪费大家感情,那为何又要讲呢?”同时,中国人向来是热情好客,在款待宾客时,就会不断地让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人的眼里,这样的款式却不能够接受,他们以为,吃多吃少该由宾客来选择。此外,中国人在设宴款待宾客时,越丰盛的菜肴就显得越有礼貌,毫不在乎餐桌上的浪费,而作为宾客,则是你吃得越多说明越有礼貌。可西方人都是把自己的饭菜吃干净,从不浪费,再者就是,吃得太多、太饱对西方人来说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在异地文化的旅游中,礼品的赠送和用餐是最正常不过了,而作为导游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文化差异意识。

3.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充分说明了不同的区域,其风俗习惯也是不尽相同。这件事物在这种文化中可能是好的意念,但到了另一文化中可能就是邪恶的象征。如果外语导游,不了解各客源国的风俗禁忌和习惯,只是一味着根据自己的要求去接待外国宾客,其结果可想而知,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异地文化旅游中,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礼品的赠送,礼品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对方的风俗禁忌。

四. 提高外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加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讲解素材

旅游作为跨文化沟通的一种活动,很多游客的初衷就是对异国文化风情的体验。这就使得导游的外语能力和涉外沟通的技巧更强,同时所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也要更丰富。现在,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涉外专业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重视西主文化而忽略了本土的文化。这在同西方人沟通过程中,不能完整地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介绍给对方,跨文化交流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制约,例如,对于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是说得不亦乐乎,而在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春节和中秋节时却是面带尴尬,有的根本对这些节日的渊源毫无知情,更谈不上用外语去表达了,而跨文化沟通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进行外语导游教学时,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让外国人感觉到中国的文明神秘而博大,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要求。

2.提高外语导游的移情能力

作为一名导游,在进行异地文化沟通时,是基于沟通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站在他人的角度,处处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感情,解译他人的对话,进行有效的沟通,不然沟通就无法进行。在培训导游人员时,该怎样提高外语导游的移情能力呢?第一,文化价值的培养要积极、态度要开放。文化的包容性、平等性以及多样性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文化沟通中出现的偏见要及时解决。这些可以采用欣赏文学作品、影视赏析等形式实现。第二,可以模拟或者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例如,可以开设一些感受文化的实训科目,加强外语导游的跨文化意识,同时也可以使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增强。第三,沟通对象在情感上的表现要有的认知,认真倾听,仔细观察他们非言语的暗示,快速主动地做出与他们要求相符的反应,在情感上达到一致,产生共鸣。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外语导游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跨文化的交流。只有掌握了本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客源国的习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各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同时,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水平。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要齐头并进,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同时开展,如此,才能满足外语导游服务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从容面对未来旅游业巨大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爱清.涉外导游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规律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30-132.

[2]王媛媛.高等院校外语导游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经济,2011(13):159-161.

[3]朱琦.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J].商情,2010(31):96-98.

[4]闫书箐.游外语功能结构与地域性特征初探[J].知识经济,2011(20):148-150.

上一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服务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双导师”教育向“双师型”教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