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下)

时间:2022-06-25 09:21:25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下)

案例1:湿热侵及下焦证

患者,女。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伴有高热、腰痛,反复发作多年。

病史:患者有慢性肾盂肾炎史多年,因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减退,长期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尿常规检查:混有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杆菌。

中医诊断:淋证;辨证:湿热侵及下焦。

治法:清下焦湿热。

方药:猪苓汤。具体用药: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滑石18g,阿胶9g(烊化兑服),水煎服。

6剂后,诸症即消失。另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保持在>1500mL/d。此病多属正气已伤,邪仍实的虚实兼证类型,故嘱其于不发作时,服肾气丸类药物,以扶正而巩固疗效。(岳美中医案)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 因猪苓汤为治下焦蓄热之专剂。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肾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彻底清除上下表里之湿热;阿胶甘平滑润,既能通利水道,使热邪从小便下降,又能止血。

提示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区别

猪苓汤能疏泄湿浊之气而不留其瘀滞,亦能滋润其真阴而不虑其枯竭,虽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白术、桂枝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以滋阴利水。日本医生更具体指出治“淋病脓血”,加车前子、大黄,更治尿血之重症。从脏器分之,五苓散证,病在肾脏,虽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汤证,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

案例2:湿热下注,瘀血内阻证

患者,女,65岁。主诉: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5年。

初诊2011年9月8日。

病史:患者于5年前,自述因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腰痛等。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9/L;尿常规:白细胞(+++),潜血(++),镜检提示白细胞20~25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10~15个/高倍镜视野,诊断急性尿道炎。予以服用诺氟沙星(氟哌酸)1周后,症状消失,查尿中白细胞8.5×109/L。其后,.每遇劳累、生气后则复发,而见尿频、尿急、尿痛,自行服用氟哌酸3d后症状即缓解。

2年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复发,除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外,同时还伴见发热、乏力、腰痛等症状。协和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1×109/L;尿常规:白细胞(++),潜血(++),蛋白(++),镜检:白细胞10~15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5~8个/高倍镜视野,诊断急性肾盂肾炎。予以服用抗生素(具体药名记不清楚)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

本次于1周前再次复发,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腰痛,自服抗生素1周后,症状未见缓解,意欲找中医诊治,遂来余诊室求诊。

刻下症见:发热,无恶寒,汗出,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乏力,夜尿3~5次,食欲欠佳,睡眠差,大便调。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苔中后部微黄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脾肾气阴两虚,兼湿热下注,瘀血内阻。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燥湿化瘀。

方药:方氏参苓六黄汤合八正散加减。具体用药:党参12g,茯苓15g,生黄芪30g,黄精30g,生地15g,黄连9g,黄柏9g,生蒲黄15g,怀牛膝15g,车前草15g,q蓄12g,瞿麦12g,鱼腥草30g,竹叶9g,生甘草6g:水煎服,1剂/d。

二诊 2011年9月15日。上方服用7剂后,尿频、尿急缓解,仍有尿痛,口干,查尿(-),上方加赤芍15g。

三诊 2011年9月22日。上方服用7剂后,尿痛消失。尿检(-),患者治愈。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 患者系老年女性,素日体弱,又加之反复感邪发病,日久则有脾肾气阴两虚之病变基础,故见乏力、腰痛、食欲欠佳、舌胖、脉沉之表现。因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今次又感湿热之邪于下焦,故见尿频、尿急、尿痛、舌苔黄腻之表现。因病久成瘀,故见舌暗瘀。

方用著名中医药学家方药中先生自制方参苓六黄汤合八正散加减。前方由党参、茯苓、生黄芪、黄精、生地、黄连、黄柏、生蒲黄、怀牛膝、车前草等10味药组成。整体方药中,有党参、茯苓、生黄芪、黄精、生地的益气养阴,滋肾补脾;有黄连、黄柏、q蓄、瞿麦之苦寒清热燥湿;有鱼腥草清肺以通调水道;有生蒲黄之活血;有怀牛膝滋肾利水;有车前草、竹叶、生甘草之利尿通淋。全方扶正与祛邪并用,共奏滋肾补脾,清热燥湿化瘀之功。

案例3:肾阴亏损,兼夹湿热证

患者,女,36岁。主诉经常腰痛、尿频、排尿疼痛,1年多来下肢轻度水肿,全身倦怠无力,劳动后觉胸胁疼痛,食欲减退,睡眠多梦,有时口干,舌质红,有薄白苔,脉象细数。

中医诊断:劳淋;辨证:肾阴亏损,兼夹湿热。

治法:滋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具体用药:生地9g,山茱萸9g,山药12g,茯苓9g,丹皮9g,泽泻9g,知母9g,黄柏9g,银花藤15g,白茅根9g,车前草12g。

二诊 服上方14剂,1个月来小便正常,已无尿频及排尿疼痛现象,下肢已不肿,腰痛减轻,食欲增进,但右胁时觉疼痛,睡眠多梦,有时口干,脉象细弱,两尺软弱。是湿热已解,当滋肾兼理肝气。

用药:生地9g,山茱萸9g,山药12g,茯苓9g,丹皮9g,泽泻9g,菟丝子12g,白芍9g,刺蒺藜12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服上方7剂后,诸症基本得到控制。(来源于《李斯炽医案》)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 患者为36岁女性,因尿频、尿痛反复发作1年,未得根治,久病伤其正气,故见全身倦怠无力,食欲减退。气虚则水停,故见下肢水肿。口干、多梦、舌红、脉细数,均是阴虚之表现。故用知柏地黄丸原方以滋阴清热,并加银花藤清热解毒,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车前草清热利尿渗湿。全方共奏滋肾清热利湿之功效,服用14剂后,泌尿系统症状全部得到缓解,唯有胁痛、多梦之表现,是属肝经瘀滞不通之证,故在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之阴的基础上加菟丝子、桑寄生以滋肾阴,加白芍以柔肝缓肝,加刺蒺藜以平肝解郁,滋肾兼理肝气,故药后诸症得解。

案例4:瘀热互结下焦证

患者,女,19岁,学生。主诉:尿血、尿频、尿急、尿痛10余日。

病史:暑热之天,在烈日下强烈劳动,感到小便短涩不利,一二日后出现尿中带血,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小便点滴淋沥,不易解出,一昼夜小便四五十次,少腹胀痛,身热口渴。经用抗生素及“呋喃”之类的药物治疗十数日,时好时坏,未见明显效果,遂改服中药。诊得其脉弦大而数,舌红,苔黄,口干舌燥。

治疗:给予桃核承气汤加黄柏、知母、丹皮,水煎服,每日服1剂,服2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先后共服7剂痊愈。

(来源于《经方发挥》)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 此患者小便短涩不利,尿中带血,尿频,尿急,少腹胀痛,是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而尿道的灼热疼痛、小便点滴淋沥、身热口渴,均是热重入血分的表现,故用丹皮、知母、黄柏加大凉血清热的力度。

案例5:血淋、湿热蕴结下焦证

患者,女,32岁,农民。主诉:尿频、尿急、腰痛1周。

刻下症见:尿频、尿急、腰痛,并伴发热、尿道疼痛、口渴欲饮。月经基本正常,带下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20~25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满视野。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

中医诊断:血淋;辨证:湿热蕴结下焦。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血。

方药:八正散和猪苓汤加减。具体用药:车前子30g(包煎),木通6g,q蓄10g,大黄6g,滑石10g(包煎),瞿麦10g,生甘草10g,猪苓15g,茯苓30g,泽泻15g,阿胶10g(烊化),小蓟12g,白茅根30g。水煎服,1剂,d,每日早晚分服。5剂而愈。(陈明医案)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 此患者属急性发病,病程短,其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腻均是湿热蕴结下焦之表现。药用八正散清利湿热,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止血,并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以上诸药共奏清利湿热,通淋止血之功效,药到病除。

知识链接

如何防止尿路感染

避免憋尿 憋尿对人体有很多危害,其中之一就是明显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要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勤排小便,千万不要长期憋尿,以免引起尿路感染或影响肾功能。

多饮水 多饮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1500~2000mL是预防尿路感染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一定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并且要以一般的饮用水为主,不要喝太多的甜饮料。大量运动出汗后更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因饮水不足造成尿量少而浓缩,以致不能及时将细菌等有害物质冲刷干净而引发感染。

防久坐 久坐会使外阴局部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状态,细菌繁殖加快,在闷热的夏天尤其明显,所以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要定时站立起来走走。

注意清洁、勤换内衣 无论男女,每天都要换内衣,性生活前后要清洗外阴,以免尿道口的细菌逆行引发尿路感染,一般用温开水清洗即可。

上一篇:激光切割在钣金加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光敏脂质体释放原理总结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