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 四川新探索

时间:2022-06-25 08:26:38

新型城镇化 四川新探索

2013年12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确立了我省未来发展的方向: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12月25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两周年,天府新区平均每天有3.5亿资金注入。

12月26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今年我省住房保障建设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14年1月,四川“两会”上,“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被列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章节。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史上一个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这一个个重要节点连结起新型城镇化的四川探索。

探索一:打造星罗棋布、多点开花的城市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首次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四川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8.5%增至43.5%。城镇化发展,为四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

然而从整体来看,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现在的城镇化率仍比全国平均低九个百分点。低水平的城镇化率,成都一城独大的城市格局,制约了我省经济的发展。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优化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我省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

成都充分利用其在中国西部的领先优势,在构建成渝城市群的背景下,以天府新区的培育为增长引擎,带动以内江、资阳、遂宁为主的川中城市群的发展,以此吸纳大量农村人口。

以绵阳为代表的城市群,发挥其科技、资源和传统工业的优势,加大发展力度,带动周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川南经济区面临国家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难得机遇,泸州、宜宾、自贡依托优势产业,纳入长江经济带。川西北地区的重点是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建设好小城镇群。攀西得天独厚,稀有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气候宜人,发展潜力巨大。

四川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就是要在成都之外,形成几大城市群,并建好星罗棋布的县城镇,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以城镇化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按照我省经济区的不同定位,在加快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抓好全省一百多个县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勾画出这样一张蓝图:2017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超过50%,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绵阳、南充、自贡、泸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遂宁、乐山、内江和德阳跨入大城市行列。

按照全省布局要求,成都市已经深化了一个双核中心城市、4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20个小城市、100余个特色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建设。绵阳市已编制完成城乡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并将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向基层延伸。

探索二:以人为本,使城镇化进程更协调、更有质量

今天的四川,每100个人里,平均已经有43个是城里人。说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就要说到——“人”。

早在2012年12月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王东明书记就指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使四川城镇化进程更加协调、更有质量。2013年11月30日,他深入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和广汉市金鱼镇白鹤村的村社农家,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行调研。“德阳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后,新增城镇人口具体构成是什么情况?”“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相关权利,怎么操作?”“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存在哪些问题?”“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度大不大?”王东明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核心指向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

在随后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对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同时,《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几乎全部围绕“人”来展开:为了人,做强产业促进就业,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为了人,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可分配房源30%定点投向农民工;为了人,启动大规模旧城危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了人,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舒缓旧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为了人,实施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同标准,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就业、医疗、教育等,实现全省168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和4000多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

作为四川首个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出台的实施方案,方案通篇竟然没有提及城镇化率的提升指标,相反,六项工作和五项改革几乎全部围绕“人”来展开。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用这样一句话做了点评——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同时,以户籍、土地、社保、社会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改革,也正以破冰之势向前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被置于诸多改革议题之首。2014年初,四川宣布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户籍限制,除成都以外,全省大中城市、城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取消限制农民转为市民的人为障碍,基本实现“全开放、零门槛”。同时,全面推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在继续。2013年11月,川南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在内江挂牌。24个乡镇的26.8万户农户,共同推开了农村产权改革的“大门”。

探索三:产城相融,产业与人口同步发展

在国内外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过两个偏颇:一个是只重城,不重产,缺乏就业和收入保障;一个是只重产,不重城,缺乏配套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何对症下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一个有活力的城镇必须给各种产业不断发展提供空间,“没有产业支撑和人流物流集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新型城镇化的四川路径正是要真正既重城、又重产,同时以人为本,将“人”融入“城”和“产”,让“城”和“产”为“人” 服务,以“人”带动“城”和“产”发展。2013年4月1日,王东明在眉山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产城相融”理念,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在产城相融的进程中,两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在社会经济的一盘棋中,两者到底占什么比例?“把产业作为城市支撑,城中有产业,产业连着城市,就像古老的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

各地也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回答。自贡以18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打造“准集镇型”农村新型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绵阳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县域工业,逐步把县城建设成为企业集中地、人口集聚地;南充每个试点镇、村均建有集中连片优势特色产业,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建成了万头生猪养殖场、万亩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依托产业发展城市促进就业,四川的产城融合之路显现成效:2013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3.6%,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重回上升轨道。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四川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统筹建设产业园区、城镇新区和幸福美丽新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我们美好的家园。(责编:张微微)

上一篇:城市,在变迁中发展 下一篇:四川经济加速“触网”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