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课堂预设策略初探

时间:2022-06-25 05:22:56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课堂预设策略初探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将知识与文化融合起来?拟结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践,总结在课堂弹性预设环节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课堂预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63-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以知为本、以学为标,教师侧重对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忽略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等,诗歌的深厚底蕴难以得到发掘和传扬。但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则是以培育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的弹性预设入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为“生成”创造条件。以下结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课堂弹性预设环节的思路和策略。

一、以“三维”为原则,全面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要为课堂生成导航,为体现学生主体性而预留空间,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基于此,初中古诗教学要从知识教授讲方法、能力学习重过程、情感态度善引导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诗歌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诗歌教学目标预设的重点。新《课标》提出,学生阅读实践过程是诗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体验、感悟,在获得审美乐趣的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切不可以简单的知识分析代替学生的能力探究过程。诗歌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教学情境的激发下,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写法和思想,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悟。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要通过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学生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受到浩然正气的感染: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会感悟到漂泊天涯的悲悯:吟贺知章的《咏柳》会体会到初春的美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是开放的,需要学生有开放的思维与自由的言论。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设在弹性区间内,这样可引入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让知识、经验在区间内进行自由碰撞,在框架中灵活组合、随性创造,通过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的一首诗歌,其教学目标可设置为:

1.文本目标:(1)具体词语:绿杨阴、白沙堤;(2)特殊意象: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诗歌特点:节奏、韵律;(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积累、感悟、运用。

以上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都有明确具体的陈述,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样适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

二、把握主题,预设丰富动态的教学内容

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毫无距离地和诗人共鸣、与作品互动,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难在对“诗眼”的突破。如何突破“诗眼”,这是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的重点。每首诗歌都有自身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也蕴蓄其中,如何进行诗歌内容的教学预设呢?

笔者认为,要从主题的把握入手,分层进行,采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如“读美文―品美意―赏美韵”,又如“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读懂诗意,品味文学―读透情韵,反思文化”,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穿插和变动。在每个板块的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仅是一种框架结构,在诗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心灵感悟,进行自我表达。

如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笔者这样预设:

【情感导入】

师: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古代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的名字啊?

生:《白蛇传》。

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哪里?

生:西湖。

师: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让白居易作导游,走进西湖,与他一同“春行钱塘湖”。

【熟读感知】

学生先自由朗读,师请生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再让学生画出七言律诗句读:“孤山?筑寺北?筑贾亭?筑西,水面?筑初平?筑云脚?筑低。几处?筑早莺?筑争?筑暖树,谁家?筑新燕?筑啄?筑春泥。乱花?筑渐欲?筑迷?筑人眼,浅草?筑才能?筑没?筑马蹄。最爱?筑湖东?筑行?筑不足,绿杨?筑阴里?筑白?筑沙堤。”

【精读品悟】

1.齐读全诗,找出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明确:春)

2.从“春”眼看诗,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意象?(写景:水、云等,状物:花草、莺燕)

3.从景观情,诗中的景物刻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爱景:西湖春景;爱情:恬静、舒适)

4.品鉴:诗人如何以字构图、以诗传情,将零散的景物意象汇聚成美丽的春景图?(诗人以“春行”为线索,用“足迹所到之处”组织画面,传情达意,结构严谨)

5.炼字推敲: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并简要说明原因。

学生对颈联的“乱”字进行联想和感悟,从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感悟到春花的勃勃生机;由“浅”字体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一刻的嫩绿和新鲜感;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巧妙地传达出春情的美好,莺燕活泼、俏皮地争树、筑巢,充满喜悦与希望,让人顿感欢欣与鼓舞。

【分析总结】

全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对大自然应持什么态度?诗歌着眼于“春行”,洋溢着马背上游春的趣味。诗人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拾取几处,从孤山寺北徜徉到杨荫沙提,随着诗人,我们亦有饱览西湖美景之感。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笔者抓住诗歌教学的要点,留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如诵读感知和提炼文字、感受意境等环节。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学习的层级性,利用学生的期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预设“怎么办”,多留白,使预设更具包容性。

诗歌教学的课堂预设要解读文本,抓住主题,再从整体把握,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来说,要让其透过诗歌感性的表象背后,挖掘更为本质和客观的东西。此时也要继续关注诗歌作者的生平、社会主流思潮等。另外,在进行预设时,教师要围绕所学作品扩大资料搜集的外延,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拓展阅读视野,在拓展与比较中获得解读文本的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是进行课堂预设的本质目标所在,通过预设的带领,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充分解读,一读读通诗句,再读读懂文字,三读品出诗意,每次朗读课文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样的课堂预设就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发展,实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慧.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预设[J].吉林教育,2009,(5).

[2]肖武.《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4).(编辑:李小叶)

上一篇:动“手”探寻言语表达的律动 下一篇:岁月如歌 轻吟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