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下计算机语言类教学模式的探析

时间:2022-06-25 03:41:38

学习共同体下计算机语言类教学模式的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传统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基础上,将学习共同体理论运用至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构建学习平等融合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民主平等、交流协作、自我评价与反馈的课堂教学情境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计算机语言类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习情境;教学质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772-03

1 概述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核心课程,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一直以来,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感到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枯燥、较难掌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师生互动也很少,从问题分析到编写程序至程序调试的具体过程被幻灯片一带而过,实验课编不出程序,学生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一个学习主体和其他学习主体在拥有共同愿景、平等融合的环境下,主动参与学习与分享经验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着重强调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双方平等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其强调的师生互动方式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零距离”教师交流与讨论,对学习的进一步的巩固,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正面讨论等,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语言学习强调的是对课程的理解与动手能力,核心就是需要相互交流与启发,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互动,同时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可在动手能力上证明自身能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学习观,这同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文章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日常的计算机语言教学中,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提高计算机语言教学的质量。

2 传统计算机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展开的。首先,教师授课主要以语法为核心,详细讲解语法细则并通过简单的程序实例说明,这就使得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其次,虽然计算机语言教学也安排了实验课,但实验的内容多数是与书本配套,注重理论语法的练习,而与实际的应用相差甚远,大多数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对着书本“抄”程序,加上实验课上大家的学习习惯都是各自独立,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看到单纯的实验结果,这种环境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再次,由于课堂上教师的主体,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即使是实验课也只有少部分学生提问,由于教师也只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给予回答,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入的探讨,对于大多数学生甚于存在是“提不出”问题的学习状态,这样就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严重缺乏,使得学生不善于合作,不具备团队精神,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3 学习共同体理论

3.1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互相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共同活动中也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习者全面成长。

3.2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①学习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信念和愿景,共同的愿景使得学习者产生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共同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它是学习与团队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了共同的关注点,自主组成学习团队,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平等交流,实现共同的愿景。

②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也将充当学习者与助学者身份。教师除了教学,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持续的学习、更新知识,让学习者以更快捷的认知途径去学习,研究如何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相融合,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③在学习共同体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毅力,充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和多样性,让每一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针对学习共同体之间存在差异通过知识的共享,让知识辐射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帮助与鼓励其自身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

4 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策略

4.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通过创设启发性问题引入课程知识点,如通过编写程序开发出各种系统形状图案等,激发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好奇与兴趣,将学生带入”我想学、我要学”的共同的情境中;传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跟教师一起搭建知识框架,并且通过引入实验案例开展分析和讨论,能够使学生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从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 构建分组团队,增强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性强,思维发挥空间大。针对程序设计相同结果可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使用不同方法的学生分别构建不同的学习团队,促使团队间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与学生间在思维和智慧上得到碰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团队组成方式采取自愿形式,团队成员可根据各自的对给定的程序问题的理解与对程序语言内容方法的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自由组合,如4~6人一组。各团队成员明确组内分工,各自完成相应任务,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促使各团队学生在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中获益。实践证明,团队方式学习的建立为教与学搭起了桥梁,让学生之间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同学,也促使成绩好的同学更加努力,为整个学习过程形成“传-帮-带”情境。

4.3 自主练习与评价,完善自我管制机制

作为注重实践能力的计算机语言类教学课堂,只有通过自身的独立作业,才能理解与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才能有对知识的独特理解。通过构建自主练习及评价机制,不仅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还能从实践中巩固与发现各类相关的知识。同时通过实践还可做出个人自我评价作,通过同共同体的交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不断完善自身学习体系与自我管控能力。

4.4 分享成果,完善知识面

成果的展示与分享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促进学生的进取心。每个小组在成员独立完成本组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将团队成果在课堂上公开展示,如各种程序编程结果,阐明成果的理解与做法,让研究成果在共同体中共享,并在共同体中的帮助下共同进行讨论和评议。通过成果的分享,能在共同体中的帮助提炼下,知识点与技能更容易被共同体所理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总结课堂完整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4.5 师生反思,促进共同体发展

师生的反思在学习共同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不仅要在学生之间构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间的各种关系和活动的持续不断地反思,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协商对话,努力加以解决,促进学习共同体更好的良性发展。操作上可通过师生间相互反馈的方式促进相互理解,共同探讨出适合共同性发展的方案,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动态的改善,教师间各自反馈所授学生的情况让教师共同体讨论确定更合适的教学方案等。

4.6 课后技能训练及交流

构建完善的学习共同体环境,除了课堂内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要注重外界各种因素的支持,以形成开放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过BBS、QQ群、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点对点式的沟通方式,增强教师对个性化的学生的了解,并可就其构建针对性的共同体,以促进其发展。

5 结束语

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计算机语言类教学课堂生活中,拓宽师生间交流学习的空间,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问题,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团队学生方式,结合公正的学习评价机制,依托共同体的力量,互相鼓励,增强自信心,加速理解消化知识,通过成果交流促进知识的辐射,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时长江.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一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25-26.

[3] 段晓明. 美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4] 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

[5] 舒悦. 当代美国学校学习共同体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6] 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11(8).

上一篇:基于Sakai的练习与测试系统的实现 下一篇: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