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

时间:2022-06-25 03:25:32

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

摘 要:随着人民币对境外金融市场和客户渗透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逐级提升。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意义和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外贸风险;信息共享

作者简介:赵燕(1972-),女,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金融学博士,教研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37-02

随着全球产业国际化大分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逐级提升,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已是形势所迫。

一、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很多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而大量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却未能满足。商业银行在对进出口企业融资时,比较关注进出易过程当中银行的参与和货币支付,通常只做整个融资链条中的境内一块和中间的交易那半块,境外那块基本上我国商业银行接触不到、也融合不进去,也不能提供相关的产品。面对跨国公司的大批国内供应商和分销商,我国商业银行也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错失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当我国企业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更需要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境的金融支持时,在境外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提出跨境供应链金融,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将国内、国际与离岸三大贸易领域并重,从内部做起,整合掉原有的部门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成立贸易融资部,取代以往的国际结算部,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以及国内贸易融资整合到贸易融资部中,并进行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应形势发展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推出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做法是将境内外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针对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企业自身特点,应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结算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对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或多个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图1为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图。

二、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境供应链融资有一定的发展,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等都开展了跨境供应链融资服务,受此影响其他中小银行也正在努力尝试。以浦发银行为例,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包括如下内容: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商票保贴、汇票协议付息、动产质押、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国内/国际保理、信用证议付/押汇/打包、福费廷等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贸易商融资服务。招商银行也提供类似的金融支持和产品服务,其进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押汇、进口T/T押汇、货物质押、进口保理、对外担保等;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订单融资、出口T/T押汇、货物质押、出口保理、托收押汇、福费廷、信保融资、对外担保、出口买方信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国内外核心企业核定进口保理额度,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注入上游供应商群体,进而为供应链群体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由于网点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境外与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实现完全接轨等,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提供的融资产品和服务还主要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贸易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为单一,难以同当地银行相比,与汇丰、花旗等老牌跨国银行还存在明显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的针对供应商和经销商、融资和中间服务并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风险不断加大

外贸风险不断加大是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国际贸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客体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银行在对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外汇汇率的大幅波动、国家政局不稳定、外汇管制、经济波动等,阻碍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来源。

(二)技术支持相对薄弱,融资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一些企业与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商业银行和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偏差,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四、商业银行应对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问题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手段,控制银行风险

传统上,银行控制风险基本上是看两块,一是财务报表,二是看有没有货权(主要指信用证、提单、贸易合同、发票)在手上。以下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商业银行借鉴:1.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反馈体系,规避产品市场风险。2.银行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信贷动态分级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3.降低质押率,与保险相结合。由于跨境业务风险的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在适度范围内调低质押率。同时,可以要求具有较高资信的国际性银行或大型公司提供反向担保,并合理运用各种保险业务。

(二)建立技术平台,提高融资效率

在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多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荷兰银行的MaxTrad技术,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将涉及多家银行及买方的信用证贸易单证统一处理,客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供应链与网上银行之间的连接,在全球各地获取事实信息,并实现发送交易指令、在线读取当局内容、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这样大大节省了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成本,大幅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

(三)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基础,因而能解决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商业银行应动态地把握信息,这是银行必要的手段和能力。通过信息的动态把握就可以提前预警,比财务报表上能够看得更超前,能知道该公司将来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这对银行严守风险底线来说非常重要。摩根大通银行全球贸易服务部产品管理副总裁麦克奎因曾说过:“通过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我们将为整条供应链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浦发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供应方、买方、中间商,甚至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物流的信息等会加载到这个平台上,这些信息的及时获取有助于浦发银行了解货物的实际流通状况,实现对货物的有效监控。这个链条还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建立连接,以便浦发银行及时知道每天的货物销售状况及库存的变化情况。通过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交换和共享,商业银行能准确地掌握供应链上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上的信息,及时跟踪物流信息,有效减少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融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胡蓉萍.银行适应外贸企业变化,浦发供应链金融“跨境”[N].经济观察报,2012-02-03(15).

[3] 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03):49-51.

[4] 原毅军、董晓炜、张蒙蒙.基于供应链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8,(08):96-98.

[5] 张玉春、余炳、姜颖佳.我国海外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问题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02):133-135.

上一篇:空调为何不装在地板上 下一篇:等同原则的限制规则及其对专利申请文件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