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交流在课堂中演绎精彩

时间:2022-06-25 01:16:57

让合作交流在课堂中演绎精彩

在本年级组上了一节研究课,课题是“比例尺”。课中,我没有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上课,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带出教室,来到操场。布置了本课任务:将新安旅行团纪念馆、塑胶跑道、“行知楼”画到纸上来,规定在15分钟内完成。有了前一课“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础,学生完成任务并不困难。然而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小组每个成员的合作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刚布置完,每个小组都各自占有了自己的“领地”,进行数据测量、记录、绘制等等,忙得不亦乐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了“比例尺”这一内容。虽然课上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我却从孩子的眼光中读出了兴奋,读出了快乐,读出了希望……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的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往往成了追求“时尚”的“华丽”摆设。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质的体现,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现象。

1.问题的创设不适宜学生合作交流。问题提出的不是太简单了就是太复杂了,简单的没有必要合作交流,太复杂的合作交流了也没用,所以合作交流也就成了空谈。

2.分工不明,组织混乱,小组难以合作交流。有一位教师上“统计”一课,将学生按小组编排好,提出的问题也适宜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可是整堂课都让人觉得乱糟糟,问题是小组分工不明确,没有小组长负责,也没有确定中心发言人。

3.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更谈不上合作交流。有很多课,教师提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很好完成,然而教师刚将问题提出,还没让学生充分讨论,就指名让学生回答了,这样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4.优生一言堂,失去合作交流的意义。有的课搞小组合作,基本上是优生一言堂,其他小组成员唯唯诺诺,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实效。

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来自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具体对策如下:

一、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每个成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解决问题时,要全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智慧,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小组的合作与交流,要强调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进行这种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小组合作起来就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设计比较合理的问题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计比较合理的问题,便于小组合作探索。华应龙老师在教“游戏公平”一课时,教学伊始,他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父亲和儿子决定谁去看奥运会男篮决赛。但是,与以往很多人教学不同,使用决定是否去的工具并不是硬币,而是啤酒瓶盖!这一小小的变化,将“等可能性”变成了“不等可能性”。用啤酒瓶盖来代替硬币是否公平的问题,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认可,然而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要证实是否公平,自然而然需要实验验证,于是做实验“水到渠成”,而这实验确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三、扶放结合挖掘潜力

再拿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一课为例:扔啤酒瓶盖是否公平需要实验时,华老师“扶”着学生往前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得出结论。到此似乎一切都顺利完成了,但华老师话题一转:“要判断一个骰子是否均匀,你有什么办法?”华老师又一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尝试,从而进行有价值的判断。有了前面的“扶”,后面的“放”,这样扶放结合,就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也使小组合作探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分工明确合作得法

在教“简单的统计”一课时,学生学会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之后,教师安排了一次小课题活动:调查本班同学对少儿节目的喜爱程度,制作出统计表,并向少儿节目栏目组写一封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了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积极交流善于倾听

《课标》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能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能做到以上几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将会真正得到实施,将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上一篇:预设与生成一例 下一篇:奠定基调,渗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