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一“点” 发散开去

时间:2022-10-14 10:13:31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总有其重点内容。对此,或捕捉文章特色,或分析课文脉络,或训练某种阅读技能,或落实一个语言教学板块……凡此种种,从课文实际出发,从语言表达方式入手,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以文本中关键的词、句、段,或某一个细节、某一条线索等为“点”与“线”,有的放矢地突破,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便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我们捕捉到—篇课文与他文最大的不同点时,下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叩其一“点”发散开去。怎么操作?关键在于找准入口,也就是所谓的“切入点”。切入巧妙,能直达文本深处,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强烈欲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为例,谈谈如何操作。

感知语言第一个层次:研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特点

1.提出默读要求。谁真正领教了蔺相如的这张嘴?静心默读第一、二个故事,你认为蔺相如的哪些话镇住了秦王,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2.出示蔺相如的三次语言,师生共同交流。

3.研读人物语言中的“勇、智”。

4.教师引读蔺相如三次对秦王说的话。

5.教师小结、提示: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后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的语言读出人物的个性。

感知语言第二个层次:比较人物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1.浏览第三个故事,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

2.出示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认真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对比人物语言,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3.交流感悟后小结。

(1)对对方的称呼不同。(他蔺相如廉将军)

小结:一个不恭不敬,—个谦虚忍让。

(2)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我廉颇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小结:—个唯我独尊,一个心胸宽广。

(3)出发点不同(我 我 我赵国 赵国 赵国)

小结:—个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一个却为国家忍受,顾全大局。

感知语言第三个层次:写话实践,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插图,感受廉颇的心理。此时,廉颇脱下的仅仅是一件战袍吗?

2.写话练习: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说:……——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

感知语言第四个层次:总结延伸,领会写作手法

1.思想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总结。

2.写作手法小结。《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颇具特点: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形象和精神;场面描写——人物活动场景化。课后试着从这三个角度再读文章,你又会有新的收获。

从以上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执教者摒弃了以往一般的教学流程,把切入点定在研读语言上,从廉颇说的“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开始研读,教师设疑:“谁真正领教了蔺相如的这张嘴?” 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人物语言,以人物语言为媒介将前两个故事串联起来。在感受了蔺相如的“智”与“勇”后,第三个故事还是品语言,只不过这次是对比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品出人物语言的不同。通过这么一品,学生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廉颇负荆请罪时脱下的不仅仅是陪他出生入死、记载着赫赫战功的战袍。正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中廉颇所言:“鄙贱主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课的最后,教师以《史记》在人物描写时的语言特点总结全课,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不同角度再读课文,获得新的体验。

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般文字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太难。因此,教学着眼点更多的是从文本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进行情感熏陶。以上教学设计,围绕三个故事,以语言为支点贯穿始终,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取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第二个层次的“比较人物语言,感受人物性格”教学片段,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对比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语,既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价值,挖掘出学生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在品词析句中悟到—点方法,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使得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相得益彰,又较好地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以文中—个“点”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就能纲举目张,丰富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

上一篇:快乐体验,高效课堂 下一篇:预设与生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