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批判性思考

时间:2022-06-25 09:16:58

中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批判性思考

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人才,这似乎已是一个常识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教育理论界就开展了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共识。在我国一些重要的教育法规和文件中,也对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人而非人才作了明确的回答。

然而,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却是在以人才为培养目标。例如:(1)从中小学办学思想方面来看,在“惟升学能成才、升学者是人才”的陈旧观念指引下,教育的育人使命退位于尖子生的选拔和甄别,基础教育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着眼大面积,兼顾一小批(尖子生)”已被“为了一小批,牺牲大面积”所取代,中小学选拔、培养英才的特征显现无疑。(2)从在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不断增多(计算机、外语已逐渐进入小学);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分量在不断加深和加大,课程设计被普遍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和要求。基础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实上的培养目标。

这无疑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发展趋势。从学理的层面来分析,不难发现,基础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不过是一种天真的、拔苗助长式的幻想,必将把我国基础教育带向歧路。

"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有悖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①

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人的培养要求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忽视人基本品质的养成。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陷。

事实上,国际教育组织在对普通教育内容提供框架式规定时,其课程目标十分关注人的基本品质。例如:(1)在有关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中,规定的是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2)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人道主义的教育和批判精神的培养。(3)在技术与劳动教育目标中,特别重视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技术修养。(4)在语言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民族尊严。(5)在道德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着重培养对生活的伦理质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兴趣。(6)在美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美学兴趣和掌握鉴定标准。(7)在体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关于体育运动和闲暇的知识、本领以及运动精神。

遗憾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实际上依然是智育至上,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被置于从属和点缀的地位。

例如:(1)在德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对社会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灌输和政治认同的孕育和培养,而忽视了作为现代国民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及能力、社会公平与正义意识及理性批判能力的培育。(2)在惟一真正受到重视的智育中,依然存在偏颇和缺失:偏重应试学科,忽略非应试学科;重视知识的获得本身而不是方法的获得,忽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之,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素质的片面要求,使学生无法获得探索的乐趣和与之相随的情感体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来看,“人才”目标论不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实际"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确立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最大的特征在于发展性。他们正处于身心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处于多方面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再加之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特别的关照。

但是,这一需要特别关照的群体,却被我国的基础教育赋予了成才的任务,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两种恶果:(1)开展专业化的训练,强化对知识和智力技能上的要求,而忽略或淡化了知识之外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错过了开发学生其他潜能的关键期,造成了教育在开发其他潜能上的滞后和低效。(2)重视以造就升学“人才”为目的的应试训练,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生动活泼和多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代价的。即便是在此种体制下涌现出的“优胜者”,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发展的应试“人才”,是不合理教育目标的“牺牲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还造就了一大批最终无法升学的学业失败者,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人才论”明显有悖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宗旨"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宗旨。

什么是基础教育?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给它下的定义是:“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②

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③

“每一个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④

1996年,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再次强调了宗迪恩会议所确立的这一观念。⑤

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定义作出的最深刻的概括。它表明,基础教育本质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之需要而进行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人一生成长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应该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应该实施的是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不同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总之,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基,具有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其目的在于使所有青少年儿童在身心素质、知识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为继续学习、就业培训和就业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基础教育已成为全民的、全面的、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不仅以其基础性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而且以其全面性和全民性影响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不难看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处处充满了选拔“优秀”、淘汰“落后”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现象。这无疑是以造就少部分升学者为目标,忽视了每一个人发展的基本需要,更在发展的素质要求上偏重于知识,在事实上损伤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厦。我们不否认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是也不能取代基础教育为提升整个民族(国民)素质“奠基”的最根本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因此,对于基础教育,我们不能狭隘地认识其功能,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过早地在学生发展上使其专业化、定向化以及不切实际地淘汰分流,要克服以选拔性教育替代普及性教育、以淘汰性教育代替提高性教育的倾向。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也只能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而不是部分的人才。只有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审视基础教育问题,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症结和病根之所在。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不能以人才为培养目标。

上一篇: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下一篇:杜威教育理念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