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受框架柱约束刚度影响引起的次内力计算

时间:2022-06-25 02:26:43

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受框架柱约束刚度影响引起的次内力计算

提要:在预应力框架结构设计中往往忽略了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受柱子约束所产生的次内力。本文提出了在不同设计阶段此项次内力的计算方法。工程实例计算表明,此项次内力不容忽视。

关键词:预应力,轴向变形,约束刚度,次内力

1. 问题的提出

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设计计算中,需要考虑因施加预应力所产生的次内力的影响。通常的设计中,往往仅考虑了预应力筋引起梁(板)横向变形受到柱的约束而产生的次内力(包括次弯矩和次剪力)。预应力梁(板)在预应力持续作用下,还将产生轴向变形,包括砼的弹性缩短和收缩徐变。当这些变形值不大,或支承在柔性构件上,轴向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在多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中,底层柱的截面甚大,其抗侧移刚度也很大,对预应力梁(板)的轴向变形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预应力梁(板)跨度较大,跨数较多,总的变形值较大,而又不便留后浇带或将梁(板)柱接头设计成允许移动的情况下,梁(板)的轴向变形会在柱中引起较高的次弯矩和次剪力,而梁(板)中的预应力也会减小,从而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和梁(板)的抗裂度。

现有文献[1][2]中均采用构造措施来减小约束影响,文献[3]中给出了非常近似的估计方法。分析计算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受柱约束产生的次内力,关键要合理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计算方法:

(1) 砼的收缩徐变是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的主要部分,而砼收缩徐变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当然可以运用各种徐变理论,引入时间参数t来估算变形值,亦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但如何提供一个与我国规范相通,方便实用的计算方法?

(2) 偏压柱端的次内力值大小与偏压柱的刚度是互为影响的,如何确定相应次内力下的刚度值?

本文侧重对以上两方面的计算加以探讨,并提出可供工程应用的计算方法,最后以工程实例作了计算分析。

2. 梁(板)轴向变形值的计算

2.1. 变形不动点的确定

在图1中,假定框架左端为计算原点,L为左端至变形不动点的距离, 、 … 为各节点处

图1

柱(下层或上下两层)的抗侧移刚度,变形不动点位于各柱刚度分布的重心,于是变形不动点位置按下式确定:

(1)

对于一端张拉的梁(板),若固定端为不动刚性结构如内筒、剪力墙等,其 >> 、 … ,由(1)式可得L=0,即固定端为变形不动点。对于对称结构,不动点为对称结构的中心,梁(板)由两端以结构中心为不动点对称缩短。

2.2. 轴向自由变形值的计算

(1)构件弹性变形值

构件的单位变形值为(对于后张构件):

(2)

式中, ¬――分跨计算的构件单位变形值;

――后张构件的净截面面积;

――分跨计算的预应力总损失的平均值,通常可近似取各跨跨中截面处的损失值。

分跨计算单位变形后,各柱端弹性侧移值为:

=(3)

式中, ――变形不动点一侧第 跨的单位变形值;

――变形不动点一侧第 跨梁(板)长度。

(2)砼收缩徐变产生的轴向变形

砼的收缩和徐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形,但两者都是随时间而发展的长期变形。它们的影响因素较多,用各种收缩和徐变的理论来计算十分复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在计算预应力收缩徐变损失 时,考虑了配筋率、初应力、砼的龄期调整模量等因素,并通过试验校正,公式如下:

(4)

公式符号说明见《规范》。

由受拉区和受于压区预应力筋的损失 、 可反算出相应部位砼收缩徐变的应变值:

(5)

为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已知 、 可按下式换算出截面形心轴处的变形:

(6)

式中, ――净截面形心轴高度。

注意到《规范》中 计算考虑了120天的荷载延续时间,此时收缩和徐变与最终值的比值为0.5 ,因此砼收缩徐变值取为:

(7)

由于沿构件长度各截面 均不相同,可以近似取用各跨跨中的 代表该跨 的平均值。于是各柱端收缩徐变的侧移值为:

(8)

综上,各柱端处梁(板)轴向自由变形值为:

(9)

3. 约束次内力的计算模型

对于多高层建筑,各层梁(板)施加预应力后,层间相对的轴向变形一般不大,仅需考虑首层框架中约束次内力的影响 。梁(板)由于受到柱的约束,其轴向变形不会象自由变形那么大,实际的轴向变形(亦即相应柱的侧移)是自由变形值和约束变形值的代数和。假设变形不动点一侧仅为一根柱时(图2),有:

(10)

其中, ――柱子实际侧移值;

――自由变形值;

――次剪力下(对梁板为拉力)梁(板)的拉伸值。

图2

因:(11)

(12)

则:(13)

(14)

式中, ――砼受拉(退压)时取用的弹性模量;

――梁(板)换算截面面积;

――柱抗侧移刚度, , 是与梁(板)柱线刚度比有关的系数。

求得约束次剪力 后,可由式(11)求出柱侧移值 ,底层柱反弯点近似取在0.6H处,则柱端约束次弯矩可由下式求出:

(15a)

(15b)

由(11)~(15)式可见,求解约束次内力 和 ,关键在于确定在承载力计算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柱的抗侧移刚度D及其相应的截面刚度B。

当变形不动点一侧柱多于一个时,各柱处计算方法类似,对于各跨梁(板)所受拉力(次剪力) 和侧移值 需根据实际结构进行累加。

4. 承载力计算阶段柱刚度及次内力的计算

当柱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由(15b)式得:

于是:

(16)

式中, ――柱侧移的极限值;

――承载力极限状态柱截面曲率。

对于偏心受压柱的曲率 可采用《规范》中附加偏心矩推导过程中的公式计算,即:

(17)

式中, ――大小偏心界限情况下截面曲率,对于II级钢配筋构件,并考虑压区砼徐变影响后,

, 见《规范》。

柱实际侧移值应满足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柱实际侧移值 取为柱侧移的极限值 ,若梁(板)自由变形值 ,可不考虑梁(板)轴向变形对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当 时,将 代入式(10)解得:

(18)

相应的柱抗侧移刚度为:

(19)

次弯矩可由式(15)求出。

5. 使用阶段次内力及其对梁(板)抗裂性的影响

梁(板)轴向变形受到柱的约束,相当于将柱顶约束次剪力作为一个拉力作用到预应力梁(板)上,使梁(板)的轴向变形受阻,从而引起砼的预应力下降,直接影响到预应力梁(板)的抗裂性能。

非预应力柱为三级抗裂的偏压构件,其开裂刚度可参考使用阶段允许开裂的预应力梁(亦可视为压弯构件),引入刚度折减系数 ,即 。 根据开裂情况介于0.85~0.65,对于高层建筑,底层柱多为小偏心,开裂很小,取高值;对于多层建筑,若底层柱有一定开裂,则取低值。

预应力梁(板)发生长期变形的同时,柱亦因砼的徐变,截面刚度有所降低。砼龄期调整有效模量为 :

(20)

式中, ――砼龄期调整有效模量;

――砼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

, 为28天期龄的弹性模量;

――初始加载期龄,可取砼浇筑后,养护至拆除模板支撑的时间;

――老化系数,当 天, 介于1.5~3.0之间,最终 ;

――徐变系数。当 介于7~60天之间时,徐变系数最终值 可按下表 选取:

环境相对湿度为75% 环境相对湿度为55%

于是柱截面刚度为:

(21)

柱的抗侧移刚度为:

(22)

将 、 代入前述(11)~(15)式便可求出正常使用阶段的柱实际侧移值 及次剪力V和次弯矩M。当变形不动点一侧柱多于一个时,亦需对次剪力V按实际结构进行累加。

在次剪力作用下,预应力梁(板)预压力降低值为:

(23)

式中, ――预应力梁(板)换算截面面积;

――计算跨梁(板)外侧各柱次剪力总和。

6. 算例分析

图3

某16层轻工厂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楼盖体系。柱网7.2 7.2m,底层柱按轴压比要求确定为800 800mm,底层扁梁b h=1500 400mm,扁梁间内平板厚200mm,扁梁内配8根 无粘结钢铰线,非预应力筋按构造配置(拉区12Φ14,压区7Φ14)。内平板为非预应力砼板,砼等级C40。四跨扁梁由于对称,取变形不动点一侧两跨进行分析,如图3。边柱 ,中柱 。

6.1. 扁梁轴向自由变形值计算

已计算得各跨跨中截面砼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为: N/mm (边跨), N/mm (中跨);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砼平均预应力值为: =0.645N/mm (边跨), N/mm (中跨)。

砼弹性压缩变形值为:

中柱处: mm;

边柱处: mm。

砼收缩徐变值为:

中柱处: mm;

边柱处: mm。

总轴向自由变形值为:

中柱处: =2.8004mm;

边柱处: =5.4154mm。

6.2. 承载力阶段次内力

柱轴力由轴压比取值 ,则:

=0.555

mm

中柱: =15.776mm;

边柱: =17.575mm。

扁梁轴向自由变形 ,可不考虑扁梁轴向变形对柱承载力的影响。

6.3. 使用阶段次内力的影响

(1)柱刚度计算

底层柱为小偏心受压,开裂程度较小,可取较高的 =0.8。砼达到100%强度后拆模, N/mm ,体表比 = =200,徐变系数取 ,砼龄期调整有效模量由式(19)计算:

N/mm;

N-mm ;

中柱: N/mm;

边柱: N/mm;

(2)柱侧移值 及次内力V、M计算

(23)

代入方程组(23)解得: N=153.59KN,N=267.78KN

柱侧移值为: mm, mm;

中柱次弯矩: =181.23KN-m;

=271.85KN-m;

边柱次弯矩: =315.98KN-m;

=473.97KN-m;

次剪力将使预应力扁梁的压应力降低,降低的值为:

中跨: N/mm

边跨: N/mm

考虑次内力影响后,扁梁中跨预压力下降了50%,边跨预压力下降了35%。

7. 结束语

从以上算例可看出,使用阶段预应力梁(板)轴向变形(其中大部分是收缩徐变)受到刚性很大的柱的约束,将产生较大的次内力,并使梁(板)的预压力值下降。最大的约束次内力(次剪力、次弯矩)出现在边柱中,而内跨梁(板)预应力值下降最多,这个影响不容忽视。但如何考虑次内力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目前尚有分歧。《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认为按弹性计算超静定结构,由预应力筋在结构截面中产生的次内力一直存在,设计各阶段均需考虑,但对梁(板)轴向变形引起的次内力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柱极限承载力阶段刚度下降很大,梁(板)轴向变形引起的次内力随之减小很多,甚至可不必考虑,只有在柱极限侧移值小于预应力梁(板)轴向自由变形值时,才须计算该项次内力对柱承载力的影响。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上一篇:解决重庆城区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医院电气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