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视闽中环境伦理观

时间:2022-06-25 02:22:04

浅谈精神视闽中环境伦理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19世纪开始工业化大生产革命带来了技术革新,汽车已经走进平常百姓生活中,对汽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然而,近日在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造成近百平方公里海域原油泄漏污染,人与自然的传统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现,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精神视阈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精神视阈;伦理定位;伦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X-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131-01

大自然的固有秩序遭到人类的肆意破坏,大自然开始对人类的破坏采取所谓的“报复”行动,人们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正在渐渐消失,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无家可归”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笔者认为,人类要从精神视阈的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观。本文试图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定位出发,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以从根本上树立人们的环境保护伦理道德观念,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精神视阈中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伦理定位

人类中心主义把自身定位为最高价值、最高目的,以自身目的为出发点,把其他一切存在物看作是“为我而存在”,并根据自身内在的维度对自然进行取舍与改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

其一,人与自然关系应是二元论命题。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目的性要求时,往往是西方人本学思想的“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却没有意识到,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自然界这个有机总体“以自然为本”作为前提,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利用自然发展规律而有所作为。否则,其结果是人类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直到人类自我毁灭为止。

其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伙伴是朋友。人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平等的发展。“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于其它物种这一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不过是人类为自己谋利益的一种荒谬偏见,应该予以摈弃。”人类并不高于其他物种,也不是其他物种的主宰者,人与自然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共同体,共生和共荣,满足人的需要与满足其它物种需要具有同等意义。

其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问题是共生、共赢、共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否则,就像一潭死水,无任何发展。在共赢的同时也要注意共荣,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人类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人类不能一味地不择手段的获取资源而破坏环境,应该与此同时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哪怕是“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也要加紧去做,在没有报复人类之前使自然达到均衡,形成共同繁荣的景象,这样人类才能走得更长远。

二、精神视阈中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伦理特征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伦理之维具有总体性。人是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的高级产物。人不能独立存在,人类要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人在自然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影响作为整体的自然界,同时,自然界自身固有的规律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和作用。二者是紧密关联和结合,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加以研究。

其次,人与自然关系伦理之维具有复调性。自然、劳动和文化形成“三位一体”的形式,人在这里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人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历史文化,而劳动实践活动却是对自然环境的索取、改造甚至是破坏,而在其活动过程中,周而复始地形成新的历史文化知识链。然而在这一活动中,自然就变得被动地受到人类的改造。

再者,人与自然关系伦理之维的具有属人性。“若一事物保护生物群落的稳定、完整与美好,那它准是对的;反之必错。”人类涉足自然界,在于改造环境,因而人有意识地实践活动必然会破坏某些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以人的目的和价值尺度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按照人的目的性要求,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人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与标准,把自在世界改造成自为世界,把自然世界改造成属人世界,打造成一个处处有人的烙印的世界。

三、精神视阈中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伦理道德观

我们用道德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我们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矛盾,道德的这种认识功能提供了人与自然状况的现实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生存的价值、自然界各事物的生存价值,“人的生命好像是理解整个大自然的一把钥匙。”确认人对整个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引导人们积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和自身完美的人格。

可见,站在哲学伦理观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今环境危机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感性与理性、自然与历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矛盾中再次凸显出来。同时也表明,只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性,深入把握自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伦理道德导向,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意识,从而使人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一篇:清算义务人范围的制度比较 下一篇: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