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融资破冰计

时间:2022-06-24 08:15:49

“双创”融资破冰计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了一系列帮助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融资难、融资贵的坚冰仍难以撬动。

刚刚完成1.46亿元第四轮融资的熊磊,谈起五年前到处找钱的窘迫往事仍觉得历历在目。

一次,他与安徽某知名地产公司老板谈投资,这位老板指着窗外的楼盘问:“这片地我投下去,3个月就有30%的回报;投你的项目,什么时候能盈利?”

“十年,或许更长。”投资自然没了下文。

如今,熊磊创立的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已有14家投资机构云集。面对投资者,熊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熊磊的经历正在成千上万的创客身上重演,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新项目无比渴望资本的浇灌,而其轻资产、高风险、盈利周期较长等特征却又难以获得资本垂青。

跟随“发现双创之星”活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访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五省市,通过与60多名创业者交流了解到,尽管国家和各省区市都了一系列帮助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文件,但融资难、融资贵艰冰仍难撬动,而不少地方的破冰之举尚需经受时间的考验。

融资困境

“尽管公司进入的是炙手可热的可穿戴设备领域,也拥有10多项专利技术,但由于轻资产运行、初创阶段没有漂亮的流水,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

在杭州的梦想小镇,维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赵晖把创业遇到的现实难题抛给了浙江省银监局的负责人。

赵晖的情况并非个例。已经举行的7场“发现双创之星”活动现场,创客们在与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交流时,反映最多的难题便是融资困境,而银行贷款难更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

不少专家建议初创企业绕过银行、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但在江苏艾科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看来,股权融资如果放在产业并购或者拓展研发实力上是有价值的,但放在扩建产能上,逻辑就不对了。

“订单很成熟的时候,买设备扩建生产线,我很清楚资金何时能被收回。而股权融资后原有团队的股权不断被稀释,管理权可能被分割,某种程度上这对企业是伤害。还是要通过银行。”王刚直言。

其实,鼓励银行贷款的政策体系可以说相当全面。早在2009年,银监会就与科技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货支持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及补贴奖励政策确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各地随后也出台了实施意见。

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2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2倍,惠及1151万户小微企业。

但在创新创业浪潮迭起、新增企业以每天万户的速度出现的当下,这些政策落地的效率显然还不够。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巡视员韦向群表示,小微企业之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主要是“三缺”:缺经营信息、缺与银行信贷机构合作的经历、缺抵押资产。

融资担保机制是增加小微企业信用、保障贷款偿还的一种选择。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比较小,到2014年底能提供的担保贷款余额只有1.28万亿元,加上担保机构本身实力有限、风险承担机制未建立,这一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缺固定资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往往都不缺知识产权,不少地区都在探索针对这类无形资产的质押融资贷款设计。例如,浙江省正在推广小微企业商标权、股权、排污权、应收账款、仓单、保单等各类权利质押融资。

但由于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专业性强、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较弱、贷款风险大等因素,金融部门在开展这类业务时往往顾虑重重。

破冰尝试

为了突破初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行动。

一方面,通过设立各类创投引导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券,对创新创业企业直接或间接给予资金扶持。

今年,国家层面继推出总规模400亿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后,还将通过中央财政出资150亿元建立总规模60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和工商总局等部委正在抓紧研究基金的架构和资金使用方案。”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巡视员陈滨表示。

地方也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创业创新。例如,据合肥市市长张庆军介绍,2012~2014年政府已经投入超过10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杭州市在创业引导基金中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成长型大学生创业基金。江苏省则设立了包括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省城乡创业引导基金等门类齐全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

“创新券”的做法也被广泛推广。所谓“创新券”,是政府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设计的一种事前发放、事后兑现的低门槛普惠性“有价证券”,即企业购买技术成果、科技服务和添置先进研发设备,均可凭券兑换现金补助。

例如,上海首批科技创新券规模高达1亿元,将发放给1000家企业及创新团队;江苏扬州近期向首批307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了总额5000万元的“创新券”。

另一方面,政府牵头,引入银行、保险机构参与共同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贷款向科技型企业倾斜。在具体落实上,江浙等地探索出了不少经验。

比如,江苏省科技金融重点支持初创企业的第一笔融资、第一次贷款和第一次保险。江苏省和部分地市已与南京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等合作开发出“苏科贷”、“宁科贷”、“人才贷”,与北京银行开发出“园区小企业信用贷”,与北京银行、人保财险、紫金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开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

以科技贷款类产品为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无需不动产抵押,主要是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二是明确风险共担机制,例如“宁科贷”规定,科技银行向列入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发放的贷款产生逾期超过三个月、且未能收回的本金部分,按7:3比例由代偿资金与银行分担;三是执行基准利率,由政府对银行给予利息补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省科技信贷已累计支持企业2092家,引导银行发放贷款3317笔,总额超过百亿元。

现实考验

然而,一系列破冰之举,都有待经历时间和现实的进一步考验。

很多创客表示,目前政府对小微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很大,希望这种支持能够持续。

但不论是直接资金扶持还是引导资金的投入,对政府的财力而言都是很大的考验,尤其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而且,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难衡量。

“能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怎么样不花钱把事情办成,政府在扶持思路上创新的空间很大。”镇江市副市长蒋建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镇江在推动科技保险方面,并未对保险公司提出硬性要求,但在政府购买服务比如公车保险选择等方面,向那些开展履约保证保险的公司倾斜,其实相当于“财政一分钱没拿”却起到了激励作用。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设立了规模不小的创投基金,但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投入了VC/PE背景企业,扮演跟投的角色,“天使”之称名不副实。

“天使阶段的投资风险太大,而基金具有国资性质,主要负责人还是政府官员,在尽职免责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因投资失败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是关键。”政府相关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应该建立一整套机制,包括管理队伍建设、项目考察流程管理、尽职免责机制等,通过机制建设解放国家主导的创投基金的束缚。

张庆军告诉记者,合肥市将创投基金容许的投资失败率已经提高到30%。通俗地说,如果有1亿元的投资基金,允许其中3000万元失败。与此同时,也推行“创客”尽职免责制。但这一机制到底如何有效运行,有待观察。

此外,对于银行贷款,不少地方虽然初步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信贷人员依然更偏好现金流良好、有抵押物、短期盈利能力良好的企业,而对具有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会比较谨慎。

“我们希望帮助初创企业做大做强。但现实的问题是,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在5%~6%,如果有一笔贷款损失,20笔贷款都补不回来。”苏州银行行长徐挺建议,要提升商业银行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应尽快推动其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机制,让商业银行能够和创投机构一样做股权的投资,和初创企业共同成长。

对此,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透露,银监会将出台投贷联动指导意见,在投贷双方的项目筛选、利益分享、风险共担、风险补偿等方面确立制度安排,鼓励并从制度上规范银行通过投贷联动支持双创企业融资。

上一篇: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哪里? 下一篇:离乡十年,沦为无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