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外阅读,助力有效课堂

时间:2022-06-24 03:10:01

拓展课外阅读,助力有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说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对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把课外阅读巧妙“引”进课堂,从而助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热身”,储备课堂能量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明显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上新课之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而且预习形式要有所突破,注重多样化、层次化。课前,通过预习“热身”,安排学生自由选择文本的作者、写作背景、课文插图、课前导读、课后资料袋等,从而拓展课外阅读。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就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事件和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M而沟通了课内外阅读,不知不觉地对知识进行了储备,激发了学习新课的欲望,并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课前预习成为快乐的“热身运动”。

例如: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对“白血病、捐献骨髓、骨髓移植、台湾海峡”等知之甚少,如果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难以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有效的课前预习作业单。除了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阅读障碍之外,特别重点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台湾海峡、白血病、骨髓捐献移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震”等方面的资料。于是,学生们在课前收集了文字、图片、影像等丰富的资料,主动融入了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笔者充分借助课前的有效预习,紧扣课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围绕“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引导学生走近“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深入品读。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情感得到酝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搭建的“生命桥”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整节课氛围非常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入情。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巧妙切入,突破课堂局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教材的篇目和内容是有限的,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补充教材不足的最好舞台。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和时空的局限,适时寻找有效“切入点”,把握好“契机”,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依托教材,拓展阅读训练 在语文教材有一个个训练的“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标点符号、关键词句、矛盾处、空白点等来捕捉课堂教学的训练点,让文本“说话”。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时,笔者通过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方法,把教学的训练点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落在“两个指头,三摇”这个经典的特写镜头上。笔者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补白”严监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到严监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这两茎灯芯的。学生们随着对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真真切切看出严监生是个守财奴,是一个爱钱财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人,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进一步体会作家对人物刻画上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笔者适时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的两个片段:“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病的快要死了,都舍不得拿银子买药吃。”“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通过阅读,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守财奴严监生自己生病都舍不得花钱,可是为什么舍得在哥哥、妻子以及侄子身上花下那么多钱?怎会如此矛盾呢?严监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意犹未尽,脸上写满了对《儒林外史》的渴望与热爱,此时完全是“我要读,我想读”,真正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夯实议题,掌握阅读技巧 在教材内一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的教学,从主题、体裁、故事内容、表达方法、故事中的人物、作者、某种观点等方面找准了比较阅读的切入点。我们就可以精心准备,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做到向同题作品延伸,向同类文章拓展。这样的阅读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散落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技巧,突出语言表达特征,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从整体性、联结性、整合性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让阅读实现由“文字―文学―文化”的梯次提升。例如:在教学《学会看病》这课时,教师采用“1+X”方法,引入两篇与课文相同作者、有相同特点的文章《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整节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放手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读懂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发现相似点――都是毕淑敏的文章,都是描写母爱的,都是借助内心纠结心理活动来体现背后的母爱。课堂结尾,教师引领学生用这种独白式的描写方法来写母爱的故事,进一步体会了母爱的伟大,对纠结背后的母爱这一议题的夯实。这样以一篇带多篇,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做到了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举一反三。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的提升。

营造氛围,促进“悦读”发展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悦读”发展,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连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推荐书目,多元阅读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不同认识价值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多元阅读并进行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绘本、儿童诗、童话故事等,中年级学生以推荐童话类、科学类、传记类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朗诵诗词、阅读中外名著等为主。从童话阅读到全方位阅读,从班级图书角到学校图书室,从个人阅读到师生共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从把书本读薄到把书本读厚,从学习阅读到生活阅读……

广开书源,激发悦读 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共同营造学生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如图书馆、电子绘本、有声故事、精彩视频、图书角、书香小屋、校园书吧等,让学生愉快阅读,徜徉文学的海洋,从文本的言语中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

开展活动,亲近阅读 开展有关课外阅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近阅读。课前3分钟国学经典诵读或口讲,每天30分钟的读书时间,每周1节的群文阅读课,每月1次的书籍漂流,制作“智慧阅读小报”“小小童话集”“作文集”“成语集”等。学校也定期开展的“美文大家读”,评选“幸福小书虫”“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学生”。

结束语

课内外两者相融合,搭建起学生有效阅读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存的需要,渗入课堂,从而让智慧释放,助力学生成长。

上一篇:长白山野生花卉的观赏与开发价值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是这样落地生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