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时间:2022-06-24 11:11:28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摘 要:探求适宜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教学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激发;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58-01

一、材料的选择与思考

(1)用计算器计算引出负数。还记得刚到一所新的学校,面对新班级的第一节新课,我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多数学生,让少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讨厌数学,甚至转为喜欢学习。我想除了努力让自己的形象满足学生的视觉心理,就是要让学生能被课堂所吸引,而材料的选择与组织,语言的组织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负数”是一种抽象的数的概念,它存在于现实生活背景中,是科学表达的需要。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又多应用于现实意义的表达情境和计算中。课本例题1中,三个不同地区温度的情境总不能让学生有“切肤之痛”。为此,我思考让“负数”的学习出现在一种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对比和好奇的情境中。事实上,负数和正数是相对的。而学生在没有接触负数前所学习的数(0除外)都是正数。借助于此,我选择了正数与负数对比出现的情境,借助计算器这个科学的仪器,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仅把答案记录下来。263+137= 920-286= 3-4= 177-180=

【教后思考:这种在计算中出现负数的应用情境,可能是学生平时无意中接触过的,却是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过的一种现象。通过课堂这样严谨的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体验到新的事物,内心也会产生浓厚的认知冲动,为学生在新的情境里感知负数存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提供了积极的心理准备和强烈的心理需要。】

(2)贴近生活,体验负数和正数两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的广泛性。负数的产生是科学表达和计算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让学生体验了解负数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的时候,我联想到:开学后我班转出2名同学,转进了1名同学的事实。何不就地取材,创造问题情境。因此,我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用正、负数表示转进、转出的人数。课上学生试做很谨慎,正确率达到90%以上,学生的理解也很到位。

【教后思考:课本上的盈亏问题离学生生活实际还是比较远的,转进、转出的现象是每一个在班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减少与增加是相对的,联系到相应的负数和正数也是自然的。这样一个情境的体验为学生对盈亏、上下车等现象进行类推提供了一个理性的认知基础,这样的情境也为学生之间珍惜同学友谊创设了一个心灵感触的机会。】

二、教学欣赏与提示

一句“请你解释一下,好吗?”学生满意了。练习:说一说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 (图表略)。我问道:由表中的收支情况还能想到哪些问题?生1:小明家六月份的总收入是多少。生2:小明家六月份的支出是多少钱。生3:小明家六月份的收入是多少。多数学生议道:“说过了”。我停顿了一下,用期待的话语问道:“那请你解释一下,小明家六月份现在的收入是多少?”生3似有感激地说:“小明家六月份还可以存入银行的有1570元。”“哦,是的,这是他家六月份现在的收入,大家同意吗?”许多学生也释然了,生3满意地坐下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然后指出我们这样的收入在数学上称为“余额”或“结余”。

【教后思考:那时我真欣赏自己,平时从名师专家的理论和实践中知道:教师要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这样的倾听,让我体验到倾听的力量。这样的倾听,时刻提示我:学会倾听就等于给了学生一片蓝色的天空,也是当今教师教学艺术的本领之一。】

三、反思与商榷

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教学处理。以前,我听过“认识负数”这节课,上课的老师,是通过两组情境剥离出一些相应的正、负数,对这些数进行了分类,明确了负数的一般特征。然后揭示0,说明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对此环节,我在课前思考过,想把0包含在其中进行分类,借助学生容易把0分在正数中的可能,然后突出说明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中界性。为了对比两种不同的设想,我将0放在其中进行了教学分类。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把0看作正数,也有部分学生对于0不是正数举棋不定,所以场面比较消极。在各抒己见时,有一位优秀生说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我想可能是这位学生预习的效果),她联系温度的表示情况指出:零上比0大,零下比0小,所以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这样的回答是解决了场面的困境,但有多少学生有类似这样的考虑呢?它能代表全面吗?强调一下是必要的。但学生的表情告诉我,让我深思。

【反思:细细品味,我认为,单独突出处理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方法,学生从接受方式上看很直接,心理上也很乐意。第二种处理是容0于其中,让学生在分类的矛盾冲突中突出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学生在思维的冲突中对0的中界性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能自主地体验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学生在多种情境中能感性地体验到0的中界性。然而这样的处理,学生却不能突破由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使这样的理念实现。】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一路记录自己走过的痕迹,一路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思考中欣赏与反思,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雪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0).

[2]吴素芳.演示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9(34).

上一篇:浅析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 下一篇:用精致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