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医生的人文教育探讨

时间:2022-06-24 08:09:16

中国外科医生的人文教育探讨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 2018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外科领域人文素养、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我国医疗界对于这一需求和趋势并未取得快速的反应和应对,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而这需要从外科医生的教育抓起,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在其接受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持续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关键词:外科;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H8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82-02

一、前言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大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不光追求生理上的健康,也同样追求心理上的治疗。于此同时,医疗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疾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但现实情况是,人民大众对于我国的医疗服务并没有感到越来越满意,连接医患之间的大部分是检查、化验、药品和医疗器械,冰冷而简单。[1]患者普遍感觉医生冷漠,医患间缺乏信任、人文关怀。医者人文精神的缺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2]

二、现状

外科学发展历史久远,地位重要,长久以来伴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成长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技术进步的过于关注和依赖,使得大部分医师、教授在外科教学中常常忽略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培养。

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人文教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人类精神与心理的健康,需要医疗工作者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价值的回归,纠正传统医学教育的科学主义倾向。

以目前国内的医疗形式来看,不可谓不严峻,各类伤医事件不绝于耳,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而外科领域又是这一矛盾的高发地带。如何解决医患之间这一日益激烈的矛盾,是很多医疗工作者和教育者思索的问题。造成医患矛盾的根源目前尚在讨论,但通过研究世界上医患和谐的许多国家,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重视的区域,医患矛盾就少,医患关系就缓和。而对于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视恰恰是我国医疗过程中,特别是外科诊疗过程中极度缺失的。[3]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出现医患纠纷增多的烦恼,这与我们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修养有很大关系,所以目前有很多学者提出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医生的人文素养,是缓解目前紧张局面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外科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务之急。[4]

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建设属于人文教育,其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具有迫在眼前的现实意义,又具有谋在将来的深远意义。目前在外科医疗工作过程中,许多高年资医师都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精神塑造,对于医疗的态度仍旧是“治病”而非“治人”,对于疾病诊疗方案的关注远胜于对于患者精神内心健康的关注,更不用说对于下级医师以及医学生的人文培养。

就目前病人的角度看待,人们对于生命和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追求疾病的合理医治,同时还追求对个人的尊重、对隐私的尊重、对心理满足的尊重,对精神体验的尊重。这些诉求正在成为社会的趋势,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忽略这些诉求,当社会趋势积累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医患矛盾会无法调和。

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医患紧张局面越演越烈,使我们必须反思医疗模式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医疗过程中注重“治病人”,而非仅仅是“治病”。

三、外科人文教育探讨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临床工作者经常需要面临患者个人隐私、个人知情、个人情绪等问题,其所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程度更高,对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健康,甚至影响疾病进展。

在外科诊疗过程中,其特殊之处在于患者需要面临隐私暴露于医生面前,病情特殊敏感,治疗过程中风险大,手术后切口疼痛难忍,术后后续治疗复杂等一系列复杂的情况,这些情况每一个都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无法正视病情以及整个医疗过程,如果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忽略人文关怀,一味以手术为中心,忘记关心或者有意忽略患者的个人情感及内心情绪的变化,轻则影响患者顺利恢复,重则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重视人文教育,重医疗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重视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外科教育更是重要。外科领域是目前我国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也是国内大众就医感受不佳的主要领域。外科因为直接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创伤性治疗,比其他学科领域更加需要人文关怀,国内外科领域亟须从传统的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四、外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外科医学生的理论培养阶段就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灌输教育,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重视患者心理健康的意识,加强医德教育、心理教育、行为教育以及卫生法教育等,在理论和伦理上树立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意识,打下人文基础,为以后进入临床医疗岗位打下理论和伦理基础。

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是外科医生进入岗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对其未来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不光学习到外科学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而且会直接接触到临床的作风和意识。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对其进行人文引导,树立良好的人文意识,或将使很多学院教育打下的基础功亏一篑,即使手术技能锻炼的再好,人文素养更不上去,也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加强带教医师人文意识,在带教过程中有意识的向医学生教授人文关怀的意识和技巧,比如医患沟通、隐私保护、心理慰藉等,并且观察医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达到培养人文意识的目的。

外科学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仍旧需要继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不断跟上日新月异的医学进展,也包括人文理论研究。在临床岗位上,外科医师不断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关怀素养,而且其一言一行还影响着下级医师以及下级医学生,可以说责任重大,既要律己还要育人。

综合来看,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医疗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的事业。特别是外科领域,对于缓和医疗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意义重大。在医疗工作者的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培养和修炼是需要一以贯之的工作,既需要外在的教授,也需要自己意识强化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钟诚,张学渊,姜振东,等.医学人文教育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习医师的应用及其探索[J].重庆医学,2014,43(22):2962- 2964.

[2]Li J,Qi F,Guo S,et al.Absence of humanities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J].Lancet,2012,380(9842):648.

[3]夏欧东,罗迎霞,祝火盛.基于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2,(3):112-114.

[4]萧婷,刘涛,王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收稿日期:2016-12-10

上一篇:载药微气泡联合超声用于血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下一篇: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管理体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