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体验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24 07:17:05

多媒体在体验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31-01

摘要: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体验性阅读教学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创设情境 体验性阅读

所谓体验性阅读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阅读。这种阅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深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学生理解不透,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揭示中心乃至于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漏,牵引学生步步入瓮。教者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绣球一般投向学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呢,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容器”地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有人曾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串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珍珠项链,它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完美的搭配。而“条分缕析”式的阅读教学。犹如把这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拆解开来,一个个珍珠散落在地上,蒙上尘埃,令人无法追寻它动人的光彩。这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情感荒漠与精神世界的空虚。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

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体现一定教学观念实质和精神的,教师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达成教学目标,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作出的教学决策、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方法、程序和技术,是有效教学的条件,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教学策略是否能良好地实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

1.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体验文本,突破重点,化难为易。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有大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情境体验文本。因而,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伴随着生动、形象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能更深入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拓展深化,多元体验

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合理的想象,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海滨小城》这一课,我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通过体验性阅读教学,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自觉纠正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条分缕析”式弊端,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

上一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合作艺术初探 下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