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瓶颈与贡献

时间:2022-06-24 03:45:54

生态农业发展瓶颈与贡献

目常州市软科学计划项目(CR20109030)。作者简介王迪(1982-),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从事生态农业与贸易经济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收稿日期2010-09-30进入21世纪以来,常州市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金坛、溧阳先后被列为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形成了“一稻二鸭”、“蚕鸡套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发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进程加快,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迅速。然而,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背景下,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揭示了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并探讨其突破路径,旨在为常州市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提供参考。

1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

1.1资源基础

常州市境内山、丘、平原兼有,地势起伏相依,全市大多数地区在生态农业上均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潜力。丘陵山区以溧阳南山和金坛茅山为主,区内水、土、气环境清洁,环境质量均为国家一、二级标准,是开发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宝地;中部和东部为广阔的平原和圩区,境内有长荡湖、滆湖、太湖、长江等“三湖一江”,水网密布且水质优良,水面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水资源总量约为16.30×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9.57×108m3,大多地区水质保持国家二、三类标准,不包括水田可养殖水面达2.20×103hm2,是发展生态农渔业的理想之地。

1.2产业基础

1.2.1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常州市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目前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特色畜禽和经济林果五大产业占农产品商品比例达到了80%。2009年,10种优势农产品(设施西瓜、溧阳白芹、河蟹、青虾、瘦肉型猪、雪山草鸡、高档绿茶、番茄、水蜜桃、葡萄)突破1亿元销售大关,这些主导产业为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1.2.2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

该市形成了洮滆平原花木、洮滆两湖及周边地区特种水产、武进东部时令水果、金溧丘陵山区特色茶果和特色畜禽养殖等五大产业带区。生猪、肉禽、蛋禽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65%、94%、89%。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的特色产业为常州市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艰巨任务。

1.2.3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增长。

2008年,常州市3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额已达到221.7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8家,入社会员9.6万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带动农户26万户,约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5%。良性发展的农民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常州市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运行基础。1.2.4农产品生产质量不断优化。常州市重视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生态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6个部级、16个省级、2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8年,全市通过生态标志认证产品已达到751种,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83种,绿色食品251种,有机农产品117种;约65%的粮油、50%的水产养殖、95%的茶叶生产面积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

1.3生态建设

生态农业是常州市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优先”被列为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已实施完成了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环太湖生态林、高速公路两侧生态林、天目湖水源地保护等四大重点生态林建设工程,有27个集镇、603个村参与镇村绿化创建,共完成绿化种植面积2.5×103hm2。截至2008年,全市134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97家实现零排放,建成并成功运行大、中、小型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43处。在稻、麦、油上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2.8×104hm2,全年使用农药比2007年减少407t。

1.4政策环境

常州市加大了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对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方面,每个项目补助10万~20万元,其中沼气发电模式项目将采用实物配送方式补助,原则上每处5.5万元;对生态农业新技术研究项目,将由市组织有关单位、辖市(区)农村能源办实施,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项目实行3万~5万元的以奖代补;对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项目,市级财政将与省财政补贴政策相配套,按不超过500元/户的标准配套补贴项目村农户;对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培训项目,市财政将根据服务规模,每个项目补贴10万~20万元。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高度重视为常州市生态农业提供了较好的软环境。

2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1环境瓶颈

良好的产地环境质量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常州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研究,常州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检出率较高,其中铜、铬、铅和砷的检出率达100%[1]。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和净化就直接排入河流干渠,尤其是电镀、印染等企业的超标排放,是引起土壤铬、铜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少农田、果园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也是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据检测,常州高速公路两边距离150m的范围内土壤铅含量变化范围为16.88~32.05mg/kg,与当地土壤背景值相比受到不同程度的铅污染,镉、铜含量也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说明交通也已成为常州市土壤重金属的重要原因之一[2]。

2.2经济瓶颈

绿色、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优质生态农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能否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市场需求与供给水平的比率、消费者偏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生态农产品未必能得到优价销售,这就影响了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3]。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就业机会多,青壮年劳力兼业比例较高,老龄化现象突出,使得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面临着优质劳动力短缺问题。

2.3资源瓶颈

进入21世纪以来,常州市市区和城镇的急剧扩张而导致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市耕地面积已由1991年的20.43×104hm2锐减至2009年的14.81×104hm2,使得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在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显著的弱势地位,这就给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带来严峻挑战。

2.4技术瓶颈

目前,常州市适宜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比较缺乏,且存在集成度较差或技术成本较高等问题,农民往往依靠大投入来实现高产出,资源消耗大,面源污染负荷高。稻麦轮作系统年均施氮量平均水平达500kg/hm2以上,远高于作物对氮素的需求,蔬菜、花卉、果树等的肥料投入量更高,大量氮磷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进入环境中。据观测,在常州市稻田典型耕作管理措施下,稻田氮排出量约45000g/hm2,磷排出量约1230g/hm2,随降雨及灌溉水带入的氮约24000g/hm2,磷约885g/hm2,两者相抵,表观净排出氮约为21000g/hm2,磷约345g/hm2[4]。2009年,常州市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达26.73kg/hm2,比江苏省平均水平(19.69kg/hm2)高出35.80%。

3常州市生态农业的突破路径

3.1功能升级

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特征。农业已从过去单纯地提供农副产品和生产必需品的产业,逐步转为保护自然环境、调节生态平衡、发展景观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等新功能[5]。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常州市已由城郊农业逐渐步入了都市农业发展阶段。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在保障生产功能、提供安全食品的基础上,拓展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强化就业和致富等功能。只有拓展新功能,才能激励农户和企业投身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2结构调整

长三角地区普遍存在人地关系紧张的现象,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2009年,常州市常住人口445.18万人,与长三角其他地级城市相比,部分基本农副产品供给明显不足,主要依靠大市场、大流通来完成农副产品的保障功能。市场中蔬菜基本是耐运输的茄果类和根茎类,叶菜类极少,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常州生态农业首先要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应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序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与认证,为城乡提供优质、安全的基本农产品。生态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健康食品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激励农民、企业参与生态农业生产与经营。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和产业基础较好的竞争性生态农业,包括特色花木、特色水产、精品果蔬、生态观光农业园等。还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优质农业劳动力投身生态农业建设,发挥生态农业的就业与致富功能。

3.3布局优化

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土地剧烈变更,使常州市城乡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应该对生态农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以降低其不利影响和保障城乡生态安全。种植业方面,可环绕中心城区布局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化蔬菜基地,形成生态保护带。利用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生态隔离带效应,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持生态城市建设和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畜牧业方面,针对目前新北、武进和金坛市北部地区环境压力突出的现状,将畜禽养殖设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3个不同的类型区。禁养区逐步退出畜禽养殖,限养区以存量改造和内涵发展为主,严格控制新建。水产养殖业方面,减少太湖、滆湖等围网养殖生产面积,控制养殖规模和范围,要重点扶持长荡湖南北两侧、滆湖东侧三大陆基养殖基地建设,以减轻水产养殖业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3.4技术提升

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集约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必须避免工业、交通等外源污染问题,保持良好的产地生态环境。因此,常州市应通过提升生态农业技术水平来推进现代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问题。重点是针对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开展技术攻关。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的攻关重点包括:品牌农产品清洁生产规程与标准,集约化农田化肥农药替代与减量化技术,农业生物群体生态优化与综合农艺技术,农业污染物循环利用与产业链控制关键技术等。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技术攻关重点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识别与评价技术,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产地环境健康的农艺控制技术,影响产地环境质量的外源污染物控制技术等。

3.5组织创新

通过组织模式创新,能进一步发挥农民、企业和政府的作用。依托现有基础,通过品牌培育、高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化推进,可提升农产品清洁生产与精深加工能力、农业衍生功能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最终形成集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目前常州市生态农业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①以农户为依托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在“桑鸡套养”、“稻鸭共生”等小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加工和销售能力,巩固和发展保障性生态农业。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激励措施,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创办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合作,扩大基本生产经营单元的生产规模。②以企业为依托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竞争性生态农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方法,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与农业服务的附加值。在组织机制上,要加快推进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工作,积极支持以农用土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农业产业经营由分散农户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平均规模。

上一篇:环保局责任强化年工作方案 下一篇:环保局督查服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