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开发途径分析

时间:2022-06-23 05:22:20

绿色产业开发途径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条件;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优势、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绿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综合产业,是适应世界发展的主潮流,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商洛应从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及绿色产品的认证、培养公众绿色意识和倡导绿色消费、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绿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发展绿色产业,进而实现商洛经济的突破发展。

关键词:商洛;绿色产业;优势

商洛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处,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这块宝地成为天然绿色产品的生长基地。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商洛绿色产业起步较晚,开发规模小,市场导向性差,资金投入不足,区域特色不鲜明。为此,加强开发对策研究。对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尤为重要。

一、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商洛地处陕西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西邻古城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汉江平原,总面积1.92平方千米,山地占80%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面积大,气候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52.4%),生态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地。但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落后,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投资大,社会制约因素多,效益低。无法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无法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特色。特别是从“十一五”规划以来,陕北、关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南经济更显落后,尤其是商洛经济发展尤为滞后。据统计,2005年商洛财政收入仅5.15亿元,不到榆林的1/10。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突出特色,实现经济突破发展,商洛依托其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商洛的可持续发展。商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只能扬长避短从实际出发,做好山水文章,弥补经济发展劣势,使效益最大化。二是有利于应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绿色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近些年商洛开发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三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特别是水源保护。因此,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条件

1.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商洛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秦岭的“心脏”部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洛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据统计,全市有林地1800万亩,水资源57.7亿立方米,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境内有生物2300多种,是秦岭的“天然药库”,《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药中,商洛有1192种。核桃、板栗、柿子、木耳等林土特产1500多种,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近些年获国家、省、市认定和认证的生态植物基地、生态动物基地以及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等相继建成,这些都充分说明商洛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2.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优势

商洛地处秦岭峡谷之中,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向土地投入较少,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地形独特,绝大部分区域除了城镇有部分污染外,广大的农村几乎无污染。与发达地区相比,商洛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土地,为生物的生长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3.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优势

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给绿色产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批复》中,明确把绿色产业作为国家今后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把绿色产业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目标。环保部门倡议和推行的“三绿工程”即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为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商洛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十一五”重点突破的产业之一,坚持打造绿色品牌、走特色路,做强现代中药,做特绿色食品,做精生态旅游,并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等发展战略。这无疑为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对策

(一)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

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结合商洛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和绿色食品业。

商洛气候独特,适宜中药材生长,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秦岭“天然药库”之称。据悉,在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商洛现代中医药也吸引了大批客商,成为本届西洽会的亮点。为了进一步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商洛中医药产业,促进商洛经济突破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依托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和秦巴中药良种繁育中心,充分发挥商洛现有的中药材基地和医药企业的平台作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规范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营销体系,把商洛建成秦巴地道的现代中药材研究基地、优质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和技术管理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同时,商洛境内有丰富的林土特产资源(林土特产1500多种),使商洛具有开发和发展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商洛市无公害绿色产品开发面积已累计71.55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2个,认定面积16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在区内外设立商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专营店346个,其中西安22个;带动农民收入2.1亿元。目前已成为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绿色食品业,还必须大力开拓市场,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重点扩大沿312国道和丹江具有区域特色绿色食品业的生产规模,开发核桃、板栗、柿饼、木耳、豆制品、茶叶等农产品,把商洛建成绿色食品的集散地。

(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商洛是秦楚大道,又是革命老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有楚之秀,青山绿水,奇花异草,土特名产,其秀其韵引人入胜。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山、洞、水等自然风光;鲜明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溶洞群,已开发的“柞水溶洞”被称为“北国奇光,西北一绝”;特别是近些年开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商南金丝大峡谷”、丹凤的丹江漂流、洛南老君生态旅游、商州牧护关生态度假旅游区等项目,已成为商洛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商洛文物古迹也甚多,比较著名的有距今一万年的洛南梁土坪旧石器时代的河口遗址和商州三贤紫金城遗址;西汉时丹凤商镇四皓墓和棣花二郎庙;建于明代的船帮会馆和商州东龙山双塔等石建筑群等,都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境地。因此,商洛应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原生态度假旅游和绿色文化旅游。

(三)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及绿色产品的认证

商洛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其本身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缺乏资金投入,使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极大地影响了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因此,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入,乃是商洛绿色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以财政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吸纳资金,逐步健全绿色开发机制。二是通过加强生态、环保、绿色意识的宣传教育和政策诱导,调动投资的主动性。三是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社会投资,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产品的资格认证,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市场上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要加大在绿色产业上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产品的资格认证对商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公众绿色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体系和信息网络技术等途径,大力宣传绿色观念,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使绿色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倡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诱导公众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变公众的消费观念,培养绿色消费的绿色风尚,促进绿色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五)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

绿色产业能否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完善环境的标准制度,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将有利于阻止国外污染项目向国内的转移;其次,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国内外市场绿色产品的动态,各国环境标准的变化,督促企业推行洁净生产。第三,完善环保法规,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督职能,赋予其在环保管理方面更大的权限,大力促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大对绿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如商洛鑫龙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各类绿色基地,带动了1.1万多农户投入农产品的开发,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商洛有10户涉农企业被省、市认定为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因此,应建议政府制定绿色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使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带动中、小绿色企业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新龙头企业的培育,不断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行为 下一篇:煤炭企业多元化选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