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时间:2022-06-23 05:16:1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在实践中对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其目标不仅是信息的获得,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式学习;阅读

阅读中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使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感悟、思考、交流、求新的过程。

一、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在各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正被广泛的应用和讨论着,但是,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事物,笔者认为人们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唯一化: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它的优点和缺陷,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学习方式的特点,选择应用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

2.探究模式化:探究的过程包含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应用)。这些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完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明确具备这六个阶段,也并不是这些阶段的顺序一成不变。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还是要看教学本身需要哪些步骤,依据内容选择应用探究的程序。

3.严格控制探究进程:探究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在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控制着探究的进程,不允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出现问题。实际上,探究是学生的尝试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有错误是正常的,从错误中学习也是探究的一方面。

以上对探究式学习应用的误解可能来自教师对探究式学习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式学习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其应用实践的条件不明确。

二、阅读教学中的探究理念

1.在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上探究

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来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过程的认知冲突,并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阅读的再创造。

2.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研究

阅读教学,首要的是应该让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任何外在的强制性的或是功利性的读,一定是片面的、肤浅的、低效的,或许能达成获得信息、掌握知识等功效,但它不可能在读中实现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感悟的诱发,更不可能使学生在读中实现全生命的生成。课堂阅读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阅读内容的探究兴趣。这种研读兴趣并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课堂阅读探究式兴趣,以趣诱导学生深入阅读,欲罢不能。

3.在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上探究

课堂阅读教学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阅读探究氛围,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来领会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习得语言,陶冶情操。

三、探究式阅读四个步骤

从新课标和发展学生能力出发,探究式阅读可以分四个步骤,即:体悟、交流、探究、归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研究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体悟 学生初读课文,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该文所了解,也可在课本上进行旁批。其内容可包含:字词的运用、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与本文比较的相关记忆内容,读后的初步感受等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体会到多少就写多少,但一定要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让生活经验参与其中,充分体悟阅读的乐趣。力求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刻的体悟。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要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资料。

2.交流 有了对文章的初步体悟,就给学生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在交流中,教师参与其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让学生来承担主持的任务,让全班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体悟。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发言的参与人数和次数、问题是否偏离等,也可以针对性地点拨或提出更深一步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用心去欣赏他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把学生阅读所感受到的乐趣转化为自己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去发现探究。

3.探究 学生在交流后,要将自己记下的问题进行整理,列出不能确定的问题,再相互合作,利用课外时间或专门安排时间到各种信息渠道去查找资料,获得相关的答案。同时,如果学生有新的问题,可让学生记下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共享资料,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的方向及方法,或是直接推荐资料让学生阅读,同时指导学生制作摘录卡片等。

4.归结 这一次进一步的交流使学生充分共享了资源,也充分结合了众人之长。交流完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札记做成知识序列表或知识树,也可写对该文阅读的体会、读后感、鉴赏分析、综合分析等类的文章,从而强化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结的方法,同时收集较好的归结图表、文章,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体会。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可持续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川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原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上一篇:浅谈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情景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