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 喜读 会读 爱读 多读

时间:2022-06-23 03:38: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方面有详细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应成为师生的共识。小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从平时的活动、阅读课外书中获取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取决于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诱因,它可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厌读”为“愿读”。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兴趣阅读,我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内容。小学生毕竟还小,还处于童话阶段,比较喜欢听童话故事。如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是安徒生写的童话,当我教完这篇童话作品后,学生围着我,要我再给他们讲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并说这几本童话书是安徒生写的,这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为知道故事情节,学生个个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捧着书读。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叶圣陶的《稻草人》等。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和阅读期待,主动阅读课外书。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各种事物有探求欲望,并形成自己的爱好。有了爱好又会进一步求知,这就会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定期举办故事会、辩论会、召开主题队会,办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有用的信息,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信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喜读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和思想状况,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如教学《触摸春天》、《珍珠泉》、《小英雄雨来》、《蝙蝠和雷达》等课文后,可分别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趵突泉》、《鸡毛信》、《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等课外读物。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推荐与年龄段相符的读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学段推荐读物。第一学段(1―2年级):以浅近的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活泼有趣读物为主;第二学段(3―4年级):以中外历史故事、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引人入胜的读物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以科普、传记、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为主。

根据学生的需要可向学生推荐中外长篇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高尔基《童年》、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等。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语文功底较好的尖子生可推荐优秀报刊,如《教育周报》《小学语文报》等,这些报刊中包含的文章大多是精选的美文,与课文内容相符,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看课外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科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清代学者张之洞曾经指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获。”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作批注法。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制作卡片法。为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四、营造氛围,让学生爱读

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外知识面不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灌溉。学生回家不会自主看课外书,有些是不知如何看,有些是看课外书的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看课外书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致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好,没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导致学生厌读。根据这一情况我设立了班级的“流动图书角”,图书角的书来源有多渠道,一部分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一部分来自于班级孩子自愿借出。有专门的人员登记,需要给孩子们一个特定的时间阅读,我让孩子们利用午休、利用自习时间阅读。为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及参与情况,我坚持利用语文课课前的十分钟时间,每天让孩子们上来交流阅读的收获,背背好词好句,讲讲书上的小故事等。孩子们十分珍惜每次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甚至还在家里让爸爸妈妈做他的学生,试着教一教。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班级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词汇量增多,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五、保证阅读量,让学生多读

从阅读量看,以目前小学四五年级课本为例,一本教材大约有两三万字,而一个四年级儿童的正常阅读量应该达到一学期40万至100万字。这就是说,从学生应该达到的阅读量说,教材提供的阅读量远远不够。现在农村小学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很高,而一些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卷基本都是围绕教材来的,这样的考试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而已。国家每年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投入大笔资金,可很多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只不过摆好看,应付上级检查,这些图书跟孩子们毫不相干,孩子们一直处于“阅读贫困”中。因此,在校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每天早读课安排晨读,诵读经典名篇,每天下午定时开放图书室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虽然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并不是放任自由,只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让阅读更高效,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更大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互动开创新天地 下一篇:高中材料作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