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社会学浅析

时间:2022-06-23 02:31:14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浅析

摘要:课程内容是社会对未来成员加以控制的中介,课程内容充分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带来了许多教育不均等的现象。课程内容应加入一些“边缘群体”的文化,使之带来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内容;意识形态;阶层

一、课程内容的来源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从知识总体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意识形一态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任何违反这一标准的知识都将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因此,课程内容奠定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同时又:强化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文中,所选取的大多都是描写伟人或歌:颂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扁担》《》《》等。课程内容的本身也始终反映着社舍主流的意识形态。新课程计划强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显然,课程内容与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联系将会更加密切。

二、课程内容带来的教育不均等

教育均等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均等一方面指适龄儿童都能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平等地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包括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均等。在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带来的不均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率。

1 课程内容的语言编码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认为:出生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其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使用的语言编码不同。他在对不同阶层的语言类型所作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语言编码:局限语言编码和精制语言编码,前者为劳工阶层所使用,后者为中上阶层所使用。局限语言编码的特征是适宜日常生活的交流与沟通,而不适合传递精密组织的知识。精制语言编码的特征是有一个较复杂的概念层次系统,便于分析推理。课程内容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精致语言编码,这种精致语言编码给出生于劳工阶层学生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平等,课程内容言语的不均等直接带来了教育的不均等。

2 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远”与“近”

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远”与“近”,直接影响着学生理解课程的程度。出生于中上阶层家庭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广泛的知识。他们的玩具、食物、身边的环境等,都有可能在日后的课程内容中出现。而出生于劳工阶层家庭的学生,他们接触到的只是有限的知识,或是与课程内容毫无联系的“边缘知识”。以过马路为例,如果课程内容是教学生认识人行道以及懂得如何过马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他们会很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但是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此类知识的内化就会比较缓慢。所以,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远”与“近”,直接体现着课程内容与社会不同阶层的“远”与“近”。显然,课程内容与中上层阶级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与劳工阶级的生活却渐行渐远。这种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也导致了教育的不均等。

3 课程内容与家庭教育

课程内容与家庭教育有着间接的联系,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都与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处于我国中上阶层家庭的父母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非常认可课程内容所倡导的价值观。他们对子女从小的教育与课程内容有很高的趋同性,所以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女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劳工阶层家庭教育在以上各方面表现的有所欠缺,他们与课程内容中所提及的主流文化很少有重合之处,他们对课程内容比较陌生,甚至有时候还会对课程内容持有否认态度,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少。另外一种情况是隔代教养,父母为了维持生计整天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孩子由祖父母陪读,祖父母因年纪老迈,无力给孩子提供学习帮助。不同的家庭环境带来教育的不均等。

三、课程内容应加入“边缘群体”的文化

根据社会阶层的划分,我国大多数学生是来自于劳工阶层。要从整体上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劳工阶层学生的教育。由于他们从小接触中上阶层文化比较少,所以他们理解课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偏差。因此,现行的课程内容应该在主导意识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边缘群体”的文化,使更多的学生理解课程、运用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课程内容应该在传达社会主流文化、筛选未来合适的成员、达到社会控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机会均等,关注“边缘群体”的发展。

上一篇:预设与生成并重彰显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英语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