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23 06:31:35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8.164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心内科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2]。如不及时规范治疗极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3]。为探讨和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对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均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磷肌酸激酶等实验室检查后确诊。排除了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3~68岁,平均49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年。疾病分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4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4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3~65岁,平均48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年;疾病分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2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1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5~68岁,平均50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年;疾病分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2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次,2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或好转;②有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好转或趋于稳定;③无效:心绞痛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对统计学数据录入SPSS12.0进行统计数据,并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出现了硬化斑块的破裂、胶原暴露以及血小板的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导致心绞痛的发生[4]。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而发挥调脂作用[5],能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减缓炎性反应的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作用。本文研究显示,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综合治疗,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爱萍,任晓荣,张国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6(11):726-727.

2黎法斌,林振,苏伟青,等.研究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J].黑龙江医学,2011,4(35):108-109.

3陈荣松.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28(32):5902-5903.

4李云霞,蔡九英,张雅卓.苦碟子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23(32):4793-4794.

5周吉利,王贤杰.尼可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14(22):19-20.

上一篇:氨力农治疗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 下一篇: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