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基于学生的需求而教

时间:2022-06-23 06:28:57

计算教学,基于学生的需求而教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教学的目标已经不能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教学要应学生的需求而教,使他们真正的乐于学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能力。

一、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一般来说,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和乏味,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末尾有0)时,我把例题改成一孩子们所熟悉的场景。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运动会,今年运动会表演节目的有4个方队,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运动会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这正是“生活中的数学”,更加能够便于孩子们理解。另外,三年级下册的数学补充练习上有这么一道题目:一辆面包车一次能坐18人,往返3次,一共能载多少人?为了能让孩子们理解“往返”的意思,我带着他们到50米的跑到上,要求他们每人跑一个来回,真正理解“往返”的意思。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把计算内容与生活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营造丰富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单纯的计算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致使教学效率降低。因此要在计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形式,改变计算题枯燥的呈现方式。如在进行口算的训练时,可以采用视算、听算等形式,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翻板、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大转盘等。另外竞赛、游戏等活动都是小孩子所喜欢的。在竖式计算中我们经常以“竖式大练兵”的形式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题量,全班比一比谁的效率最高,获胜者就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在改错练习时,用“啄木鸟来治病”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孩子们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丰富性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然而一般人们印象中的计算教学总是枯燥乏味,甚至于机械单调,在低年级,计算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乘法”时,主题图呈现了三头大象搬木头的问题,已知“一共3头大象,每头大象搬20根”。教学时以主题图的形式展示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头大象一共运了几根木头?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孩子们很快就能呈现出不同的思考结果。

生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生2: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生3:2×3=6 20×3=60。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研究计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 除了呈现主题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目的,交替地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摆小棒这样的操作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杨树有5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5倍,柳树有多少棵?在教学之前,我要求小孩子先用小棒摆一摆,摆出来之后,一眼就能看出来柳树里面有3个5棵。所以求柳树有多少棵可以用乘法算式:3×5=15(棵)来表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鼓励多种思维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如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有四个鱼缸,前3个鱼缸每个里面有3条金鱼,最后一个鱼缸里面有2条金鱼。问: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生1:把每个鱼缸里的金鱼数加起来。4+4+4+2=14(条)

生2:先求前3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在加上第4个鱼缸里的。4×3+2=14(条)

生3:把第4个鱼缸里的金鱼看成4条,在把多余的两条减掉。4×4-2=14(条)

有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乘法”中一道例题14×2= (个)时,孩子们想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生1:2个14相加是28.

生2:一个14里面有两个7,14×2里面就有4个7,四七二十八。

生3:2个10是20,2个4是8,合起来是28。

因此,计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使得到发展。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自我肯定的需要,他们需要别人尊重他们,肯定他们的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对于其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多样化评价策略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有效感。如在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我要求他们一分钟完成10道。第二类是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我要求他们一分钟完成8道。第三类是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分钟完成6道。只要能在规定的实间内完成任务的,全是满分。另外,在课堂上我经常采取让学生自评的方式,如每次做10道计算题,第一次错了3道,第二次只错了2道,这就说明他有进步,可以为自己加上一颗进步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确,小学数学的重要意义不是交给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和动机。因为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需求和动机,他们才会对数学感兴趣,才会喜欢数学,才会真正的愿意学习数学。

上一篇:催生学生语文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探索“文包诗”课型的有效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