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化工“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6-23 03:40:06

论高职化工“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由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稳定性”相对较高,通过数年的学习对企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工艺流程、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动态熟悉,企业更渴望他们成为设备改进、工艺改造、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的主力军。文章以连云港市化工人才“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及方案。

关键词:高职;化工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教学培训模式是我国特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建立的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在煤炭、有色和电力等行业已运作了将近10年,效果较为理想。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对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也在转型。通过对连云港100多家化工企业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以及结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发现企业已不满足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增加企业在国内、国外的竞争力,企业对“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稳定性”相对较高,通过数年的学习对企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工艺流程、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动态熟悉,企业更渴望他们成为设备改进、工艺改造、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的主力军。因此,以连云港化工人才“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化工人才培养乃至整个高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目前化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不高,对企业工艺和产品存在的问题缺乏洞察力。其原因主要是对“订单式”培养理解缺乏深度,认为“订单式”培养就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工,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就是理论够用,强化技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基础和理论课尽量压缩,有的课程甚至不上。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水平不高[1],在从事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即使发现工艺的不足或有一些好的想法,由于受到理论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完成,这对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是非常巨大的损失。

二、化工人才“订单式”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1.提高教师生产一线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对科学问题敏锐的洞察力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要提高高职“订单式”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任教师必然对相应的企业工艺流程、产品发展方向非常熟悉,但高校教师由于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造成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政策和措施,促使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及时了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实践素质。要解决上述问题,专任教师必须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教师在企业工程实践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课题确立后,将“订单式”学生纳入课题组。“订单式”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迅速提高其研发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教师找到了研究课题,学校提升了办学层次,企业解决了工程和研发问题、储备了研发队伍,这种合作将会使各方共赢。

2.学校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更要注重理论知识对化学过程、化学工程及化工操作过程的指导,课程要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整合和构建化工核心课程。课程设计既要考虑企业当前的实际需求,未来的发展,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宽泛性。因此,理论课、技能课和创新课程的构建必须统筹兼顾。根据双方签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

通过对连云港化工企业需求的长期跟踪和四年的学生培养情况看,化学化工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构建已日趋成熟。专业课程设计如下:

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化学及分析。专业课程:化学反应工程与设备、化工制图、有机及无机化工生产技术、高分子化学和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专业技能课:化工厂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新产品开发和化工厂顶岗实习。专业创新课程:新产品研究方法、化工数据统计及分析、化工综合设计。

化工基本技能培养方案原则:“注重实效、实用、实践、实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原则。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后,应取得化工总控工、高级化学检验工、化工操作工和化工类AutoCAD初级四证中的三证。

3.校企双方互聘教师。根据双方签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互聘教师。学校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课程主讲教师或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聘学校的教授讲学,举办职工培训。青年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或参加生产实践锻炼,这样促进了学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相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定期交流顶岗。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对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即企业和学校各指派一名实践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二对一的指导,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又能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工作能力。

4.制定有效的奖励和运行措施。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促进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对于自己设计或企业提供的课题,能够按时结题,学校和企业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和奖励,并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

将创新纳入“订单式”学生、导师的评价体系。“订单式”学生在毕业前,必须结合企业的工艺、产品的某一部分提出创新的设计或改进,其毕业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将纳入对教师的考评体系中。

5.设计“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化工生产已经表现为高度的行业特殊性和知识技术密集性特征。要求化工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驾驭和掌控化工生产流程和工艺操作,而且要能根据现有工艺流程和产品进行工艺改进和产品的研发。但高职化工人才“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主要任务是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企业要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改造、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设计三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企业生产,设计创新性实验。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按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方案的实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第二部分,洞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有所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因为他们比他人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在于他们对身边看似寻常事物的超越一般人的的敏锐洞悉。科学洞察力的养成,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科研和化工生产过程生产案例,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励学生创新的潜能;第三部分,在生产实际中吸取创造、技术革新源泉[3]。

参考文献:

[1] 谭琦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与弊分析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102.

[2] 王正祥,宋爱平,李强,等.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英才高职论坛,2008,(3):3.

[3] 蔡袁强,戴海东.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实践与探索――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64.

[4] 卢国俭.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调整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连云港化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科学教育,2010,(2):24.

上一篇: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职业学校校长核心能力建构 下一篇:护生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的必要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