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改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行与思

时间:2022-06-23 02:52:45

落实课改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行与思

摘 要:数学新课程要求下,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务之急。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创新的精神;设计层次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勤动手,多实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7-1

新课程改革已久,但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仍存在着只关注优生,忽略学困生,教学模式不能打破旧框框的束缚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切实做好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笔者的实践体会入手,探究如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怎样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应建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会主动地关注他们。当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转变了,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从而认真学习,学困生也会变成优等生。其次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得先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应关心学生,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面背景、生活经验走进学习生活,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片段:

师:出示三张不同情境的海上日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设问1,图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生1:直线,圆。

师:将地平线看成直线,太阳看成圆,这里的直线与圆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大家想一想,本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2: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将生活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展了数学教学的内涵,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和数学文化素养。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体验成功的快乐,坚定好好学习的信心。

三、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创新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家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探究性活动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是在从事一种“开窍”的活动,并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每个小组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使得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有时探究的问题不止一个,这时就要整体设计探究活动,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例如:在探索“两点确实一条直线”这个性质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1)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3)过三点呢?(4)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活动的步骤非常清楚,通过操作,他们发现了直线的某些性质,并能运用到生活中。他们甚至还探讨四点、五点、更多点……现在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创造力真是不得了。

四、设计层次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保证《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还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时,可设置四个探究活动。

这些活动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感,学生通过四个问题的操作、实验、猜想和探究活动,自主获得平行四边形的三个判别方法,也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然,适合数学课上探究的问题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总之,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实践。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让学生勤动手,多实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当前教育中,有不少的教师已经习惯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便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的过程。教师将很多的知识归纳总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效率极低。孔子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毫无疑问,学生兴趣固然重要,但想让学生爱上探究,以探究为乐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假若说前两个环节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走上了探究之路,那么动手操作便给了学生们更广阔更自主的探究空间。

同学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从中也体会到了合作探究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探究空间,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渐进的、持久的、均衡的发展,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便迎刃而解。

上一篇:试谈如何“简简单单教数学” 下一篇: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