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如何“简简单单教数学”

时间:2022-07-13 09:59:43

试谈如何“简简单单教数学”

摘 要:笔者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数学――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58-1

现在有不少数学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个教学内容,还没解读透教材,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如此等等。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生云里雾里”。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数学,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想境界?下面,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收获,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追求简明的教学引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而不因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模糊概念产生的背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清晰的问题混乱化。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有位教师先设计一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出与他相反意思的话,然后播放一段旅游的录像,引出温度的话题,再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课件,显示几个城市的不同气温,与此同时,还讲解如何看温度计和“摄氏度”的意思,最后便引出了“负数”这一概念。这样的设计似乎很符合从生活中引入“负数”的课改要求,挺时尚。殊不知,教者这样刻意追求新意,不仅不能让学生认清“负数”产生的背景,反而因过度的生活铺垫和游戏活动而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负数”这一概念上来,“摄氏度、温度计”这些对小学生陌生的知识人为地增加了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影响了对概念的直接感知。

二、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简约充实。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内容,特别是抓住本质内容,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和教材的编写体系,才能抓住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使课堂教学内容清爽、简洁、充实。所以,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尝试、体验、运用。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三、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我们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尝试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实践应用更是被挤进了角落。这应该是导致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认识20以内的数》这一课,教材是先通过一一累加数小棒,引出“10个一是1个十”这一规则,再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该规则清楚地摆出11――20各数,从而让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建立初步框架。应该说,这是站在知识客体的角度,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先定规则,再予以运用进行编排的,它所遵循的是知识逻辑,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重组,以“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为教学重点,通过先数出12根小棒,再提出“怎样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是12根”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先借助操作产生多种表示方法,再通过辨析比较,在化繁杂为简明的目标指引下,经历建构计数方法并了解十进制基本规则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抓数小棒等操作活动。这样的多层次操作既帮助学生了解了十进制的由来,又能检验学生是否会正确地应用“十进制”。

四、选用简便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倍的认识》一课时,先在黑板上画了第一行3个,第二行9个,接着要求学生对这样两行图形的关系进行探究:“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两行图形,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关系吗?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立即转过头去和同伴“热闹”的讨论。然后反馈讨论的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少多。”有的说:“比多6个。”此时,教师似乎有点急了,追问道:“除了刚才发现的关系,看看还有其他关系吗?”课堂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此时,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地将答案说了出来:“我们还可以说的个数是的3倍。”

分析上述教学片断,学生的回答和反应都很正常,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倍”这个概念,因此就不知道两行图形之间还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便有所耳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它说错了也不足为奇。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反应感到失望和尴尬。相反,却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对于这种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人为规定的概念性的知识,教师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讨论,当叫了几个学生说的都是比较多少关系后,教师完全可以“站出来”告诉学生:“这里,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关系,这样的两行图形,我们还可以说成‘的个数是的3倍。’你们也来说一说好吗?”倒是后面在出现多行图形,可以改变标准量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以便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简简单单教数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简单,这并不意味着敷衍了事,而更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弄清教学内容、目的方向,具备更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固守课堂本质 培养数学思维 下一篇:落实课改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行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