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北地区小麦穗部冻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6-23 12:55:54

浅析淮北地区小麦穗部冻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 要:小麦在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而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出现一次寒流低温,对小麦种植造成较大的危害。该文从淮北小麦穗冻害发生与原因,小麦种性布局演变过程,小麦种性布局的调整措施等方面对防御和减轻小麦穗部冻害,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措施进行介绍。

关键词:小麦;穗部冻害;低温寒流;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45-02

由于小麦在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如遇到0℃以下的低温,麦穗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而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寒流低温天气,寒流低温天气出现的越迟、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小麦穗部冻害就越重。因此,淮北地区需要在生产上对小麦种性布局进行调整。

1 淮北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及原因

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出现的低温寒流过程是由于淮北地处南北气流交汇带,气候因子变幅大,开春后天气回暖气温逐步升高,但却不是稳步上升,而是上下波动,有时还受北方冷气团南下影响。虽然每年低温寒流过程出现的早晚和强度大小不同,但是都正值冬小麦生育进入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小麦穗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历史上淮北小麦受春季低温寒流危害最重的是1954年,当年低温霜冻过后,小麦地上大部分茎叶受冻后枯黄死亡,小麦植株既有外伤又有内伤,只有部分的分蘖成穗,导致当年小麦大幅度减产。1993年4月12日,淮北地区出现一次晚霜冻,最低温度达-2℃,造成大面积西安8号小麦因幼穗受冻,失去活力而抽不出穗,已抽出的麦穗部分小穗冻伤,结果是半截穗、残缺穗,其他品种的小麦也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冻害程度比西安8号轻。濉溪县有超过4万hm2小麦抽穗不正常,其中有超过1.33万hm2 70%的麦穗抽不出来,有超过2万hm2 10%~30%的麦抽不出穗,致使当年小麦大幅度减产。1994年是淮北少有的暖冬年份,部分麦田在越冬期出现麦苗拔节现象,幼穗分化进程也随之提前,在越冬期出现几次-3℃和-5℃的低温,正常年份这样的低温不会对处在二和二末期的小麦幼穗造成伤害,但由于暖冬小麦生育进程提前,造成了多种类型的小麦穗部冻害。但这次低温过程对小麦茎叶未造成危害,只是对穗部造成伤害。高级农艺师陈若礼经调查研究后认为这是低温造成的小麦穗部冻害,并分析了小麦穗部受冻害的机理:小麦幼穗遇到低温后,细胞间隙的溶液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形成水晶体,致使细胞间的渗透压加大,细胞内的原生质和溶液向外渗透,并在细胞间隙结冰,使细胞脱水,最终使原生质凝固而失去活力,这是麦穗在苞内受冻后抽不出穗的主要原因。部分即将抽穗或已部分抽出的麦穗上的小穗遇到低温后,花粉停留在双核或单核阶段,不再发育,造成小穗不孕,即半截穗、残缺穗。同时,陈若礼还提出小麦穗部冻害级别划分标准:0级:小麦抽穗正常;1级:抽穗正常,少部分小穗异常;2级:抽穗正常,部分小穗受冻后形成半截穗或残缺穗;3级:麦穗已基本形成,受冻后抽不出穗或抽出灰白色不实穗;4级:剥检看幼穗干枯或呈褐色条状物。此项研究和标准划分填补了小麦冻害方面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7日和10日淮北地区出现了2次0℃以下的低温过程,对正处在孕穗后期和刚开始抽穗的小麦穗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根据调查,濉溪县40%以上的麦田发生了穗部冻害,重的田块受冻麦穗达30%以上,轻的田块占5%~15%,小麦减产达20%左右。通过对2013年小麦穗部调查可以看出:在土质和播期相同的条件下,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的小麦穗部冻害重;冬性品种和偏冬的半冬性品种穗部冻害较轻。2012年秋种时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从河北高碑店引进的6个冬性小麦品种(系),基本上没有发生穗部冻害。同时根据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穗部冻害程度不同分析得出,耕层墒情好的田块冻害轻,耕层土壤墒情差的冻害程度重,干旱加重了小麦穗部冻害程度。

2 淮北地区小麦种性布局演变过程

20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生产水平低下,耕作靠畜力,小麦播种、收获靠人力,持续的时间长,再加上一些作物如山芋、棉花收获的迟,一般都要到10月中旬后才能收获,这就造成部分麦田晚播,晚播小麦要占秋种总面积的30%左右。那时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多数都是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占少数,春性小麦品种与当时生产情况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1)耕地整地,播种收获,机器代替人(畜)力操作,效率提高,作业时间缩短;(2)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山芋、棉花面积减少,麦/豆(改麦/玉)轮作占主导地位,减少因腾茬晚而造成的小麦晚播;(3)随着降雨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淮北地区9月中下旬降雨正常,而9月底和10月上中旬经常无降雨,如能在10月10日前后播种,土壤墒情可以满足小麦播种出苗对水分的要求。而淮北地区春性小麦品种适宜在10月15~30日播种,早播会出现提前拔节。因此春性品种小麦已不适宜栽种。据此,陈若礼同志提出调整小麦种性布局,引进冬性小麦品种试验示范,扩大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的建议。经过多年努力,从濉溪县来看,半冬性品种小麦的播种已占主导地位,但尚未有冬性小麦品种应用。

3 小麦种性布局的调整措施

由于气候的变化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为了提高抗御穗部冻害能力,只能在在生产环节采取措施。首先,应调整小麦种性布局,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在选用半冬性品种时应该选用偏冬的品种。其次,要加快引进冬性小麦品种,通过试验示范逐年扩大冬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力争经过3~5a的努力,使冬性小麦品种占主导地位。第三,育种单位应把偏冬的半冬性品种和冬性小麦品种作为育种方向,尽快选育出抗御低温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第四,加强麦田的春季管理,使麦株生长健壮,以增强其抗灾能力。第五,根据天气预报,在晚春低温寒流到来之前,进行麦田灌溉,一方面增强麦株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温度变化幅度,以大大减轻小麦穗部冻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单勇,陈若礼.1993年淮北地区小麦抽穗异常原因分析[J].安徽气象,1994(1).

[2]陈若礼,訾秀华;单勇.淮北地区小麦穗部冻害类型与级别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

[3]陈若红,陈若礼,周传亮.调整小麦种性布局 加强麦田冬前管理[J].安徽农业,2004(7).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拟步甲部分种核基因18SrDNA序列及分子系统学研... 下一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