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及使用技巧

时间:2022-06-22 09:11:32

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及使用技巧

【摘 要】 本文从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讨论式教学法的优点,并以心理学中的社会互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证明了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再从多角度探析了其使用技巧。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法;心理学;使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探寻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研究其使用技巧,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增强人们对讨论式教学法的信赖。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讨论法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的方式,进行多向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讨论式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讨论式教学法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除了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外,也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许多精辟理论的支持。了解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

1.社会互赖理论

讨论式教学法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分为积极互赖(合作)和消极互赖(竞争)两种。积极互赖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②合作中的共同目标能促使个体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互动方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促进目标的实现。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每一小组学生都是一个团体,为了维护小组的荣誉,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如争取第一个发言,获得老师的奖励的等,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团结,相互依靠,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提供动力。

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包括自我提高、求知欲的满足等,这是促使学生爱学习的最重要的几种需要。③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增加了学生互动,建立了友谊,满足了学生爱的需要。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平等对话,获得他人认同的机会,满足了其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求知欲。

3.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将之界定为:“‘实际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和‘潜在发展水平’(成人引导或与其他能力较强的同学合力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的创造不仅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磋商、讨论、协调,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有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分成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因此。⑤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完全来源于直接的经验和强化,也来源于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观察学习的一个关键机制就是替代性强化,即别人因某种行为受到的外部奖励激励了观察者做出相同的行为、得到强化的意愿。这是一种通过认识和个体的能动调节起作用的动力机制。⑥在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每个讨论小组内组员的异质性使得每个人都可能在某方面成为其他人的榜样。这种相互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达到了使学生相互学的目的,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更全面、更现实、更有效。

5.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互相作用中才能习得。当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合作时,产生了社会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导致不平衡现象,此现象反过来又激发个体认知上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有利于问题的高效率解决以及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技巧

探索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根据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来源,联系实际应用的情况,可得出,有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下几点:

1.作好讨论准备

主要包括教师所做的准备、学生所做的准备以及环境准备这三方面

2.把握讨论时机

首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讨论;其次,在学生产生错误见解是开展;最后,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开展讨论。

3.精选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是决定决定讨论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开展论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4.创新分组形式

讨论教学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进行讨论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能力适时改变分组方式,保持学生讨论热情。

5.设置激励机制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适当的奖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性的竞争能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在开展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奖励,也可采取小组比赛等方式,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依据,还是其使用技巧,最终都应落脚于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之中。如何将理论有效地应用与实践,还需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B,Stephen P著.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罗静,褚保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于京洋.高中语文讨论式教学法的独特效用及使用技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5):74-75.

注释:

① 张媛,蔡明主编:《教学方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③-④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6页

⑤ 郑金洲主编:《教育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⑥ 张景焕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⑦ 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上一篇:电拖技能实训探析 下一篇:关于演示实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