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的“小刺猬”

时间:2022-06-22 08:22:59

摘要:攻击是幼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不良”不仅仅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更对幼儿本身的发展有着十分负面的影响。本文对幼儿攻击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可行的应对策略,将霸道的“小刺猬”变成勇敢又友善的小朋友,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幼儿;攻击;成因;应对策略;成长

一、幼儿攻击的成因

1.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幼儿阶段,孩子往往靠直觉行动,并且以自己为绝对中心。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其社交意识开始萌芽的阶段,他们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但是却缺乏与朋友交往所必备的分享意识,这直接造成了其攻击的产生。比如说如果两个孩子同时想玩一个玩具,而这个玩具却只有一个的时候,极有可能产生争抢行为,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始终不放弃玩玩具的机会,那么另一个孩子就会冲过去对他进行攻簟

2.教育方式不恰当

一方面,有些家长和教师推崇严厉的管理手段去对待孩子,而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并潜移默化的受到家长和教师严苛态度的影响,用攻击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和教师却采取放任的态度任孩子自由发展,过度的溺爱孩子,即使孩子做出了具有攻击性的举动,也不过多的指责孩子,甚至以“小孩子不懂事”为借口,为攻击开脱。如果在孩子与他人争抢玩具并采取攻击行为时家长没有及时的制止和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或者在孩子上学之前抱着不让孩子受欺负的心理让他们在学校“厉害一些”,孩子就会将攻击当做是可以获得奖励的途径,而愈发的喜欢攻击他人。

3.环境的不良影响

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周遭环境中的暴力因素,能够对他们的行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幼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父母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得到了对于人际交往简单的认识,以及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一旦幼儿产生了攻击,这些家长往往会采取同样简单粗暴的方法,用暴力制止其错误的行为,而这样的方法只能暂时让幼儿停下来,他们的心中反而会对暴力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次攻击埋下隐患,反反复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影视剧和网络媒体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战争场面,会给幼儿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如何应对幼儿攻击

1.及时干预幼儿攻击

首先,一旦幼儿出现了攻击,绝对不能放纵事情的发生,必须及时对进行攻击的幼儿进行批评和教育,做出相应的惩罚,让幼儿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惩罚的方式必须要合理、适度,绝对不能粗暴的责骂孩子、体罚孩子,否则不但不会让孩子认识到攻击他人是不对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友善的一面,在孩子有亲社会行为时,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友善、团结是正确的。所以,在看到一个发生过攻击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融洽的玩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将其当做的理所应当的事情而置之不理,而是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对孩子进行真诚的表扬,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从而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不断进步。

最后,对于一些经常攻击他人的幼儿,除了批评教育和惩罚之外,还要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心声,从根源入手,用爱去感化他们,并引导他们不断塑造起积极正面的性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拥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给幼儿释放情绪的机会

攻击是由许多种不良情绪累积而成的,如果幼儿因为害怕自己做出攻击行为之后所需要面对的一系列的惩罚,而刻意将这些负面情绪压抑在自己的心中,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要给幼儿释放情绪的机会,以此取代攻击。比如说引导他们在空旷无人的场合大声的喊叫,或者在玩橡皮泥和积木的时候发泄式的挤压、摔打,从而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3.家园之间密切合作

首先,家长与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幼儿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所能够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合作,给予幼儿的攻击以更多的关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友爱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育儿观念,不能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外不受欺负就一味地支持动手攻击他人的行为,而是应当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及时的反应给教师。与此同时,也要让家长知道,一旦自己的孩子主动攻击他人,必须要在批评教育之后带着他去向被欺负的孩子道歉,让其真正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性,绝对不能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而敷衍了事。

最后,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对孩子在学习之外的生活进行密切的关注,鼓励家长在休息时间多陪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控制孩子与电视、电脑、手机在一起的时间,即使是看电视、玩游戏,家长也要“把好关”,避免暴力等不良信息出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而一旦孩子接触到了这些内容,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引导孩子,避免错误的种子在心里慢慢发芽。

结语:

幼儿攻击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因素;遭受挫折;认知偏差与敌意归因;愤怒情绪与移情水平低;攻击受到强化等。要纠正幼儿的攻击,就必须采取各种策略措施,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归因。总而言之,幼儿攻击的产生有其自身因素,同时也有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应当发挥好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疏导和帮助,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2]李清,王晓辰,程利国.幼儿攻击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

[3]王如明,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郑晓微.幼儿攻击的原因及对策[J]. 新课程(小学). 2013(05)

[5]蔡成梅.小班幼儿攻击及其应对策略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下). 2014(03)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在品社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