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赣产业分工程度最高,苏浙产业结构最相似

时间:2022-06-22 06:48:27

沪赣产业分工程度最高,苏浙产业结构最相似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最有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在目前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其对于全国的影响和示范效应正在呈现一个扩展的趋势。南京大学桑瑞聪与南京邮电大学岳中刚日前所做的一个关于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研究显示,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该项研究作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三角研究院资助课题,主要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以1998―2009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29个分行业两位数制造业数据为依据,考察了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最新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类型制造业地区分布的时空变动趋势。其中:

区位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产业的空间分布越分散,反之则说明产业的空间分布越集中;

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主要反映各地区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情况,取值越接近1,说明该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占有份额越高,制造业越集中;

地区专业化指数即区域分工指数。该指数测度的是地区制造业结构差异程度。指数值越高,表明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

研究认为,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地区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长三角产业扩散效应开始强于极化效应

从整体来看,1998―2009年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转移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中国大部分制造业,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地区间的产业分布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上海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从期初的0.282下降到2009年的0.148,可见近10年来上海发挥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浙江省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从1998―2004年的0.234上升到0.330,该时期内主要承接了上海制造业转移,2005年转而开始不断地向江西和安徽等周边省份进行产业扩散,2009年下降至0.292;而江苏省,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制造业优势,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在各年均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上升到0.417,且尚未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苏北地区具有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许多产业形成较大的吸引力,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仅2007年上半年苏北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ll项,增长14.57%。江苏全省已批复苏南、苏北共建工业园区10个、105个项目签约、42个项目在建。省内转移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安徽、江西两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小幅上升,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分别由 1998年的0.07l、0.052上升到2009年的0.084和0.069。从2008年开始,增长速度略微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以及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的不断上升,扩散效应开始强于极化效应,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在泛长三角区域内部的省域内和省际地区间进行梯度转移。

长三角制造业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差距明显缩小

1998―2009年间,各地区间的专业化程度均在增强,分工差距在缩小。四省一市分工指数的平均值从1998年的0.547上升至2009年的0.630,增长约15.17%。其中,浙江和江西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最强,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平均值为0.825,江苏与江西、上海与江西的地区专业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2和0.735,而江苏和浙江的地区专业化分工程度最弱,平均值仅为0.393。由此可见,江西、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不断加深。通过比较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分工格局可以发现,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专业化指数在1998―2001年呈上升趋势,该时期内江苏、浙江两省是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2002―2009年,上海与江苏地区专业化指数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上海同江西和安徽两省的专业化指数快速上升,说明随着中部崛起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安徽、江西两省已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浙江和江西间地区专业化指数在2003年高达0.930,之后开始略微下降。2009年,在泛长三角区域内,上海与江西的专业化指数最高为0.847,浙江与江西次之为0.702,江苏与江西之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为0.674,上海、浙江、江苏与安徽之间的专业化指数分别为0.654、0.578、0.555,总的来说,安徽同三个地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略小于江西。可见安徽、江西两省在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成本等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完善也弱化了两省的区位劣势,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内产业分工格局。

此外,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四省一市之间的地区分工正趋于合理。10对省份的产业分工程度在增强。在1998年,浙江与江西间的专业化指数最大为0.742,江苏与浙江间专业化指数最小为0.290,具有最相似的产业结构类型,二者之差为0.452。但四省一市两两之间的产业分工程度在上升,在2009年上海与江西间的指数最大为0.847,江苏与浙江间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仍然最小为0.43l,二者相差0.416,说明地区间分工差距明显缩小。

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认为,上述地区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省份之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显著。对四省一市专业化分工的两两比较可以看出,截至2009年,上海与江西的产业分工程度最高,浙江与江西次之,江苏和浙江的产业结构最相似。各地区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制造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制造业分工体系。因此,未来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应该是: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延伸和拉长全球价值链在国内的功能环节构建国内价值链,实现以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为重点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安徽、江西地区应努力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不断降低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在地区内的聚集。

上一篇:天津实施四大工程加快发展民生科技 下一篇:上海:年投500万“输血”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