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6-22 10:19:43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的几个误区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提倡”,而不是强制探究,同时,探究不是无原则的,要以文本为依据。我想,在学习中,我们到底选择什么学习方式,一切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前提,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键词:语文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94-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人称之为“解放者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确,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也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对改变语文教学的“少、差、慢、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但遗憾的是,一部分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认为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互对立,以致抛弃了接受式学习。正是这种误解,导致语文课堂探究学习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有“花”无“果”的探究

这是一种有探究过程而无探究结果的探究学习,是一种缺失结论的探究。要明白,课堂不是写小说,不能留下太多的悬念。

[案例一]

师:同学们,如果要在《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前加一个字,你会加什么呢?

生一:我认为应该加“说”字。

生二:我认为应该加“妙”字。

生三:我认为应该加“巧”字。

生四:我认为应该加“智”字。

……

师:四位同学加的都很好。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生:饥饿、寒冷、疾病。

生:封建夫权的压迫。

生:封建族权的压迫。

生:封建神权的压迫。

生:鲁四老爷的迫害。

生:鲁镇一群愚昧的人迫害。

师:同学说的这些都有道理。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在解决问题时都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案例一中,教师只让学生加一个字,而没能让学生谈为什么,只是浅尝辄止。同样,在案例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对祥林嫂的死因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这种理解是感性的,还缺乏理性的分析。作为主导者,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探寻未知,而不是将学生带到探究未知的大门口就戛然止步。

二、有“形”无“本”的探究

这是一种有探究形式,但却背离了探究对象的探究学习。文本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学生课堂探究的中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忽视文本大谈、特谈探究的课例比比皆是。如有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认为父亲爬月台过铁道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学习《愚公移山》认为愚公确实愚,移山不如搬家;学习了的《回忆我的母亲》,说母亲不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读了《武松打虎》后,认为武松不保护野生动物。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具体课例:

[案例一]

师:同学们,袁柯在《女娲造 人》中认为人是女娲造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认为人是谁造的呢?

生:我不同意作者观点,我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

生:我不同意作者观点,我认为人是进化而来的。

生:我不同意作者观点,我认为人是外星人创造的。

师:三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你同意哪种观点,你就同谁一起批驳另两种观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堂探究的中心已由《女娲造人》变成了“人是谁创造的”。显然,这一探究已经超越了文本的范围,即使探究在精彩,也不是关于文本的探究,也是不完美的。

[案例二]

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请选择花生的坐在左边,另外的坐在右边。

(绝大部分人坐到了右边)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做人应该像花生那样。

生:可是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生:而且现在大学毕业生都是去应聘工作,如果你外表不好,别人对你的印象就不好,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才华也没地方用。

生:花生就像清洁工吧,虽然不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糟。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其实,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不是为了说明花生、苹果、石榴孰好孰坏,只不过是用苹果和石榴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作了一个比较而已,其目的使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那么,基于对文本本义的上述认识,我门再回过头看看案例中关于“该做苹果还是做花生”的讨论已经偏离文本的中心涵义,将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转换成做人要不要讲体面的问题,这样的“创造性解读”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作为教师,在进行探究学习中要坚持“度”,适时适势进行引导,切勿让真理变成谬论。

三、有“生”无“师”的探究

这是一种有学生而无教师参与的探究学习。一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在课堂中选择了“失声”。

[案例一]

师:今天这节课是口语交际训练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话题,自由交际。

教师布置完之后,就作壁上观。学生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准备,开始出现交流的声音。课堂上三五成群、七八个成堆争作一团。交流的话题各不相同。直至下课,教师才站出来说:“这节口语交际训练课,大家都很积极主动,希望课后大家继续练习。”

[案例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文言句式。下面请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一:我们组展示的是判断句。

(举例说明,总结归纳)

生二:我们组展示的是被动句。

(举例说明,总结归纳)

生三:我们组展示的是宾语前置句。

(举例说明,总结归纳)

生四:我们组展示的是状语后置句。

(举例说明,总结归纳)

……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下课。

在这两个课例中,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异常地高涨,但是这是缺失教师的探究学习。

总之,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提倡”,而不是强制探究,同时,探究不是无原则的,要以文本为依据。我想,在学习中,我们到底选择什么学习方式,一切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前提,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上一篇:小学生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