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舞蹈“舞”起音乐课堂的灵魂

时间:2022-06-22 10:06:15

让舞蹈“舞”起音乐课堂的灵魂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从一产生就与音乐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汉代《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段的音乐课还有韵律操及唱游、歌舞等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中学段就只是单纯的音乐教唱、欣赏、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上,我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兴趣缺缺,有些学生甚至神游在课堂之外,有些学生只张嘴却不出声。而这个时候,针对音乐基础性知识,加入一些特征性舞蹈律动,就能使他们情绪振奋,激发学习兴趣;给音乐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获得视听感知,就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特定的主题单元,以历史性故事舞蹈切入,获得情感体验,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一、以舞蹈律动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森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音乐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发挥音乐“寓教于乐”的功能将是每个音乐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舞蹈肢体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的律动体会音乐的节奏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中的教唱歌曲《渴望春天》,它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的作品,所以这首曲子带有典型的德奥古典民歌风格,六八拍的节奏规律对于刚进校的新生来说,掌握起来稍许有点难度。为了解决这样的难点,在开课之我先花10分钟时间,先给学生介绍了华尔兹舞蹈及其基本舞步,并尝试让他们感受华尔兹三拍子舞步的节奏和特点,然后把《渴望春天》的旋律作为舞蹈音乐,再作舞步练习。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三拍子节奏的特点,然后我再稍加点拨,强调六八拍和三四拍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就很容易把这首歌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舞蹈体验教学法真正实现了音乐“寓教于乐”的功能,而且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以舞蹈情境诱发创新

夸美纽斯曾级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情境的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区,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舞蹈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感知,多元化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在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中对《二泉映月》的欣赏教学,我利用对比性欣赏的教学方法,先聆听这首作品,听完之后,说感悟。大都同学都说听到的是阿炳悲惨的一生。然后再欣赏舞蹈《萋萋长亭》,而它的舞蹈音乐正好是整首的《二泉映月》。舞蹈前半段讲述的瞎子阿炳与妻子董彩娣相依相守、快乐生活的情景,同样的缓慢、抒情,略带伤感的旋律,再舞者们的演绎下,竟透着生活的喜乐;后半段讲述的阿炳为了生计,被迫外出卖艺,在长亭与妻子难分难舍、依依话别的伤感场面,同样悲伤的尾声,但在视觉的冲突下,竟少了人生的苦楚,更多的仅是离别的感伤。这首曲子,在学生们的眼里不再是悲歌,而是人生的咏叹调。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教学,学生对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多元化的认识,他们会觉得,原来阿炳他并不是一个凄苦的独行者,他也有过人世间的离愁别绪,他们看到的阿炳,不再是一个颠沛流离、脏乱落魄的“瞎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体验过生活,懂得爱的的人,只有这样经历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悠扬的旋律,才能让这首曲子充满浓浓的情,化作千古的绝唱。这样创造性思维的诱导方法,不仅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领悟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以舞蹈故事触动心灵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情感是是音乐表现的核心内容。情感不仅仅是指学习兴趣,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例如在欣赏为纪念“国际和平”而创作的合唱曲《和平的花环》时,如何让学生体会日寇入侵给国人带来的沉重灾难,如何让他们深知和平的意义,我想到了舞蹈《中国妈妈》: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们,迈着沉重的步伐,齐步向前,手指用力地一齐指向日军队伍离去的方向,迸发出一声尖锐的呐喊,这满含屈辱、愤怒、浸满着伤心的血泪的呐喊,控诉着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时,一个身着和服的小女孩出现在她们的视野之中,她的眼神全是绝望与无助,妇女们用愤怒和仇恨的目光扫射她,她们漠然、愤懑的转身离去。其中一位妇女转身的脚步却犹豫了,她突然快步冲到小女孩的身边,小女孩一下子抓住她的手贴紧了自己的脸颊,那是妈妈的温暖。这位妇女流泪了,泪光中看到的不再是仇恨,而是对孩子的怜悯。这位中国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日本的小姑娘,小女孩也成了全村妈妈们的开心果。抗战胜利了,小女孩也长大了,她将回到自己的国家。临行前,中国妈妈抱着当年的那套和服缓缓向女孩走来,女孩泪流满面,冲过来跪地,紧紧抱着妈妈的腿不肯离去,那样的感激与不舍。故事在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中缓缓落幕。故事看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抬眼看去,他们都在揩眼泪。我知道,我这次的教学尝试又一次获得了成功,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意义;更是对他们的心灵“真、善、美”的触动:在爱与恨的天平上,孰轻孰重?

以上就是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点点尝试,一点点体会。我始终觉得音乐不单单以说教的方式来传播,更多的该是通过视觉、听觉的熏陶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性格、心灵、人生,而舞蹈的视听感受正是具有这样的辅助作用。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巧妙地渗入一些舞蹈艺术,让舞蹈“舞”起音课堂灵魂,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浅谈让多媒体绽放初中语文教学的美丽 下一篇:道法自然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