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节能市场:技术优势彰显节能效应

时间:2022-06-22 08:06:24

北京节能市场:技术优势彰显节能效应

“2008北京企业节能环保调查”随着奥运的成功举办而顺利结束。

北京市民在短短两周内享受到了几十年来最明亮最洁净的天空,而留给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四个戴口罩前来北京的美国自行车选手最后不得不向中国人民道歉的现实。通过奥运的洗礼,人们不再把控制污染当作办好奥运的权益之计,而是希望继续享受蓝天。

在调查中,很多节能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一共针对节能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发放问卷109份,回收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本次调查从企业基本情况、技术与产品开况、产品及技术市场推广情况、企业资本运作情况以及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了解评价情况等五方面做了了解,调查显示:节能服务与节能设备制造是当前北京清洁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产业规模领先;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潜质和技术支撑能力;市场热来源于技术优势所带来的节能效应;融资难普遍存在;节能行业主要问题多集中在政策层面;信息是节能企业发展的短板。

节能服务与节能设备制造是当前清洁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我们根据40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将其所属领域进一步分成了四大主要类别:水务处理2家、循环经济4家、节能32家、可再生能源2家。从事节能服务、节能设备制造等业务的企业占了80%,是主力军。

以这40家企业填报的2007年营业额为依据,28家节能企业总产值为276132万元,平均产值为9861.86万元;2家可再生能源企业总产值20200万元,平均产值10100万元;1家水务企业总产值5000万(另一家数据缺失,未计算在内);4家循环经济企业总产值24254万元,平均产值6063.5万元。可见,节能企业产值大大高于循环经济和水务企业,产业规模亦呈现领先势头。

另外,这40家企业对2008年销售市场的预期普遍看好,有接近九成认为是增长,这不仅与国家近期的宏观发展战略、扶持措施等均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向公众和企业发出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关,而且企业在自身经营中从节能减排市场第一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清洁技术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持续增长的趋势。

可再生能源、节能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潜质和技术支撑能力

可再生能源企业的人均产值70.63万元;节能企业的人均产值为46.17万元;水务企业的人均产值40.65万元;循环经济企业的人均产值为32.47万元。可再生能源、节能企业的人均创造产值能力较高,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这与这两个行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有关。这四个行业中,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企业普遍在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较高,对其以技术为先导、技术就是生产力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调查中有27家企业认为自己的经营状况良好。在这27家企业中,2家可再生能源,2家循环经济,1家水务。调查同时显示,认为自己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企业10家,填补国内空白的3家,国内领先13家。他们一致认为,经营状况的提高和技术开况是休戚相关的。

能源、建筑、冶金等行业是这27家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其中服务于能源行业19家、建筑业16家,10家服务于冶金行业,4家服务于化工行业。在技术上,被调查企业有将近9成(24家)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12家)、技术引进吸收(9家)也是主要的研发方式,还有5家采用了产品引进吸收的方式 。计算的企业经营状况与技术投入状况相关系数(-0.01242)显示,两者关系不大,这反映出对于清洁技术产业的企业,无论经营状况如何,研发是其重要的生命线,其投入也应是持续的,尤其对处于创办初期的企业,往往研发投入很大,并不能保证迅速在经营上见到效益。

市场热来源于先进技术所带来的节能效应

在调查者中,我们选择了30家销售较好的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计算其市场开发所占用资金的相关系数(0.346)可以看出:市场销售与其市场开发关联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节能销售对市场开发的依赖度不大,其技术所带来的节能效应是直接打动客户的主要因素。但我们同时也看到,节能企业在营销中非常注重品牌策划和宣传、锁定目标市场、销售体系的建设。在这30家企业中,在市场开发计划的选择上(多选),有22家侧重品牌策划和宣传,18家注重销售体系的建设,20家注重锁定目标市场,8家注重市场调研,9家注重公关。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调研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不了解市场容量、市场的潜在需求在哪里,这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在炙热的节能市场中一窝蜂地盲目扎堆在几个重点领域,而不是去开拓“利基”市场,或许实际收益并不大。

同时,被调查企业在产品销售和推广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都集中在客户环节上,在资金和竞争力上并不突出。认为客户环保意识不强的有9家,客户认为价格高、对节能效果不满意的各有8家,而项目缺乏资金只有3家 、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2家。市场做得好的企业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占有一定优势,有8家企业获得政府扶持资金,14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4家企业通过私募或者风险投资进行了融资。

融资难普遍存在

多种融资渠道缓解节能企业资金需求压力。调查显示:在40家企业中,有27家认为自己当前最欠缺的就是资金,其中,有17家盈利,4家亏损,5家盈亏平衡,1家数据缺失。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银行贷款、项目内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在40家企业中分别占30%和27%,而政府扶持资金占20%,这与近年政府对在节能减排方面技术创新性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有关,40家企业中有11家获得了此项资金。27家盈利企业中认为融资并不困难的企业14家,有5家使用了企业内部融资,6家得到了政府扶持资金,8家得到银行贷款;盈利企业中认为融资比较困难的12家,6家采取内部融资,4家得到政府扶持资金,5家得到银行贷款(融资方式为多选)。

从盈利状况看,无论是以债权形式(项目内融资、银行贷款)还是股权形式(私募或风投、上市或企业债),甚至是获得政府扶持的资金,目前都有发生了亏损或盈亏平衡的企业存在,说明融资并不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的灵丹妙药。而且在市场开发中,“项目实施缺乏资金”在企业选择的重要性中居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节能企业在具体项目操作上资金需求并非很紧迫,一方面节能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一般节能项目的规模也不大,不少企业能够自我滚动发展。

在参与调查的40家企业中,我们发现,共有17家获得银行贷款,11家获得政府扶持资金,4家获得私募和风投资金,这些行业均来自节能行业,且他们的服务对象都集中在建筑、机械、冶金等领域。有5家选择了其他融资手段,并未注明具体融资方式。从经营状况看,4家盈利,1家盈亏平衡。不排除他们有选择民间资本、地下钱庄等热钱的可能,节能减排项目正在逐渐成为一部分热钱追逐的目标,节能服务企业因为资金需求时间紧迫、需要量大,投资回报比较快,而四处游荡的巨大的民间资金以其灵活、隐蔽、逐利、快进快出的特性,驱使这部分资金流向必然流入经营状况较好的节能服务企业。

融资难的普遍性与经营状况好坏关联不大。在有关融资难的调查中,我们通过对其中18家认为融资存在困难的企业做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 12家经营状况较好,4家企业亏损,2家企业盈亏平衡,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上,12家状况比较好,6家销售一般。由此可见融资难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与经营状况好坏并无直接联系,或许与融资政策导向的执行、配套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有关。虽然这18家企业都有融资需求,但是有11家企业并没有具体的融资计划。一部分企业可能是因普遍存在的融资现实望而却步,部分企业因自身在融资上没有经验和明确的规划,所以一直没有在融资上取得突破。这18家企业全部反映自己的财务规范,只有1家股权结构不清晰。

节能行业主要问题多集中在政策层面

政府对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有较强的支持作用。调查显示,69%以上的企业对北京市推出的各项政策持认可态度,尤其是对建筑节能中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65%的设计标准,我们发现有12家企业执否定态度。有23家企业的技术属于《2008年北京市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其中,18家技术和产品的推广比较顺利,4家难以推进。显示出政府能够对节能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推广上发挥较强的支持作用。

对于企业期望政府能够提供最优经济激励政策,在所有的企业中,32家认为政府应该税收优惠,18家应该贷款贴息,16家应该贷款担保,26家认为应该直接给予补贴。可以看出,企业的期望集中在最实实在在、最直接的方式上:少交一些、多拿一些,即税收优惠和直接给予补贴。

40家企业对北京市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状况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满意的刚刚过半(5家认为非常满意,16家认为比较满意),13家认为一般,2家不太满意,1家很不满意(另有3家数据缺失)。

企业普遍认为政策推行力度不够。在企业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多选)中我们发现,有24家认为政策力度不够,27家认为感受不到执行政策的利益,代价很大,7家认为标准太多。这反映出当前企业感受到节能行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政策面上。政策力度、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标准,与企业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

用能企业节能意识薄弱是目前北京节能市场存在的另一大主要问题。27家企业选择了此项,反映出用能企业的节能意识与节能行动或许尚浮于表面化。这其中,有30家企业都选择了“客户环保意识差是市场推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这30家企业的服务对象基本集中在建筑、能源、冶金和机械、化工等领域,这反映出这些用能大户本身节能意识比较薄弱。

此外,技术支撑体系不完整(13家)、市场机制不完整(5家)也被企业提及。对于环保领域主要问题,有32家企业主张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而行政手段和政策制度的力量同样被企业期待,各有26家选择了此项。还有10家企业主张行政惩罚,一票否决。

服务机构不健全是能源服务中的最大问题。对于能源服务存在问题的调查中,17家企业认为节能标准概念不清晰,16家认为融资困难,19家认为收益不便确认,22家认为能源服务机构不健全。由此看来4种问题大致相同,但是能源服务机构不健全是第一位的。企业认为,如果有健全的能源服务机构,那么将会有统一的节能标准,很多不清晰的概念也不会混淆,有助于市场规范发展,而一些浑水摸鱼、扰乱市场的企业将逐渐出局。

信息是节能企业发展的短板

在有关节能企业发展短板的调查中,有17家认为相关信息是自己最欠缺的(次于资金问题,27家),即使在盈利企业中(10家)也存在着信息缺失或者部队称的问题。在信息欠缺问题上,国家政策(27家,占到了43%)、用户心理(18家,占到了30%)位居前列。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要做好政策信息与及时传递,而专门从事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公司可以在解决信息鸿沟的市场机遇中赚到钱。

上一篇:藏汇于民与藏富于民 下一篇:工业设计的北京“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