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22 02:13:17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审视课改,总结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

如何在新课改的推进下,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老师们努力探求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促进新课改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深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创新为宗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校本的实施、关注质量、稳健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灵活运用语文教材。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落后的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违背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明确取代,克服过分重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对初中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秀”行为,合理构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教学。共同探讨和挖掘初中语文教学的潜力,注意语文交际能力的运用、情景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打好语文基础,精细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走进生活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因此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角度,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如:《童趣》《风筝》《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描写的都是儿童璀璨的生活,表达的都是孩子深切的感受,学生读它,就感到像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犹如自己跃动的影子,通过这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文章的教学,怎能不使孩子们怦然心动,趣味盎然呢?

三、教学中多渠道表现语文魅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构建丰富课堂人文内容及表现形式,立体展现语文魅力。教师集体备课,感悟课本内容的思想精髓,真正从心灵出发去感知教材之美,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美、形式美,让语文教育负载人类终极关怀,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并力图引导学生从“灵魂”出发,感悟语文教材的人文关怀。引入录音、录像、书法、绘画等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融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为一体,信息容量大,直观形象,这种立体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新奇感,并使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荔枝蜜》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荔枝树林的音像资料,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这样,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到荔枝树林里,学生就像漫步在荔枝林里,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利用资源,自动学习。

四、教学中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找方法,有效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了学生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课外作业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屏弃传统的语文教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课内外阅读,逐步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常常是拿到什么感兴趣的书就读,而不问其是否“有益”。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不仅收获不大,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提倡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以提高阅读效率。共商课外阅读书目,拓展阅读空间,采取老师推荐与学生互相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围绕课内语文教本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制定相关阅读书目,使盲目的阅读有序化。为了配合古典小说的学习,我们利用假期推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也适当推荐课内少有或没有的内容,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其次,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去聆听身边一切“声音”,从中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最后,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口语课”历来不被中学语文老师重视。这种现象若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研活动、经济领域、人际交往中等,需要探讨、争辩,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支持,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和良好的口才是分不开的。“口语课”一定要成为学生真实活动的舞台。

五、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合作伙伴,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合作的层面上。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再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传统教学是阅读基础上串讲,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可是我在教学此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进行探讨性学习。学生在讨论时提出,鲁提辖为什么要将镇关西置于死地,适可而止不就得了,未免有失人性之嫌?顿时,学生积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在此,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再重温历史背景,学生明白了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凡义心侠胆之士都是疾恶如仇,别无他法,只有打得解恨;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则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采取合法的程序来惩恶扬善,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我们应学习鲁提辖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积极入世,找准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践新课标,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确立新理念,教好新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4]李景阳.郑新丽.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

[5]秦训刚.初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3.

作者单位:广西隆安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讲台是谁的 下一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